■学生记者 王冠琦 记者 王曦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每个做研究的人都要有自己的标签,追求的不是广度宽度,而是深度”……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二级教授高琳对于教学、科研的思考,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对讲台的热爱和科研的执著追求,年轻时的高琳毅然离开大型国企,选择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至今已有30年。
弦歌不辍 谱写奇妙课堂乐章
“作为老师要站得住讲台,这既是教学的责任,也是不断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同时反过来也能促进科研工作”,高琳谈及对教学的理解时说道。30年来,她在学校讲授过的课程不仅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合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这样的本科基础课,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数值分析》等专业基础课,其中2007年在西电首开《数据挖掘》课程,之后同样开设研究生课程《图的挖掘技术及应用》为生物数据分析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算法基础。不难发现,由她开设和讲授的课程始终都在指向一个本质问题——“创新研究源自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也是高琳始终坚持躬耕教学的原因。
“学习就像是欣赏音乐会,听懂了才觉得奇妙,因此方法和思路上的启发比知识的灌输更重要。课堂上不仅要教书上能看得到的知识,更是要传达那些统领知识点的思想,练就举一反三的思维和能力。”对高琳而言,教学不止于授课,为此,高琳常常从科研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你要了解更多,才能够把来龙去脉给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知道学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能干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会跟学生讲,现在前沿研究中使用的算法就是课本讲到的基础算法思想的体现。”
曾经在教授算法课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高琳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是否可以找出另外一种求解方法,并且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找对应期刊来学习,“有一位同学下课就找到我,他按照我说的去图书馆找了期刊,研究了文献,学习到了另一种求解方法。受到启发后的这位同学后来表现非常优秀,跟着我做了本科毕业设计,进入到了计算生物信息学的领域,并且将毕设成果发表在新加坡举办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最后顺利去了新加坡读研。”事实上,高琳就是在自己博士导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走入了生物计算的领域,如今的她在课堂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继续激发着学生对计算生物信息学的兴趣。
从“0”到“1” 荒芜中绽放科研之花
拥有数学专业背景的高琳在来校任教后并没有停下自己学术科研领域的追求,结合自己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研究以及学科发展发挥长项,试图用计算手段研究生物医学问题。
为了能做好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高琳申请了国家访问学者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在海外充分学习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在访学期间,为了能更高效率地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和信息,高琳常常在多个学校间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访学归来后的高琳在学校为研究生开设了《计算生物信息学》这门课。在当时国内也没有相关教材的情况下,为了学习相关知识,高琳决定自己组建课程体系,努力搜集相关专业资料,通过课题组讨论班和学生们一起边读边研究,用研究型课程建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对于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比较困难的是需要研究者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我们已经有了计算机和数学的知识,但是要解决生物医学问题,就要用生物医学相关的知识”,高琳回忆道,“刚起步的时候,那些生物概念确实是非常困扰我。专门学习没那么多时间,只能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我记得当时会有意识地整理专业词汇,有些生物名词,你对它似乎懂了,但是又没有理解透彻,只能继续坚持学,因为我们做研究真的是要深入理解。”
高琳并没有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缩,反而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会收集国际上相关方面的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然后再结合自己的背景去设置课题,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引入科研”,同时,高琳也将自己在科研中的感悟分享给学生,“我觉得做研究,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人的一生如果你要做很多事情,看上去你什么都会,其实都不精通,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好就行。”
在不懈地坚持与努力下,高琳开创了西电“计算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方向,并在2012年成立了西部第一个“计算生物信息学研究所”,2020年获批西安市重点实验室,促使学校在这一交叉领域快速发展。同时,作为学科下设的四个方向之一,计算生物信息学为学校的国家A类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琳始终践行着自己科研理念,深耕计算生物信息学领域,带领其团队在多组学数据模式发现理论与方法、单细胞组学数据分析、复杂疾病相关模式发现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领域著名期刊。
如今,高琳一方面在自己的优秀博士生中发掘培养拔尖人才,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哈工大、南开大学等名校引进人才,逐渐形成如今13人的研究团队规模。“我们下一步计划申请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我希望给这些年轻老师们建立一个更大平台。”谈到团队下一步规划时高琳说道。
从心出发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在日常培养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高琳不会一味地要求学生去做哪项科研工作,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其选择尝试适合自己的方向,这样做,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学生发挥出个人优势,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迅速启动科研工作。
高琳深知,作为教师,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她乐于与同学进行沟通,当学生因为大学生活的不适、学业的困惑等事郁结于心,感到迷茫无助时,高琳办公室的门总会被轻轻叩响……高琳非常珍视学生对自己的这种信任,她说,“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我就进一步知道了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有时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在学术上,高琳也尽其所能帮助学生,她说,“我们不但要教学生知识,同时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优秀的学生,这既是对学校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身为专业硕士的胡宇轩,高琳注意到其硕士期间突出的表现和突出的科研潜质,积极鼓励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随后,胡宇轩也不负所望,博士期间便发表了西电历史上学生的首篇《Nature》子刊论文,留校后更是在《Science》子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获评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
同样令高琳印象深刻的还有杨晓飞,他在考博时英语未能过关,第一次考试失利后,情绪失落,几近放弃,高琳作为导师并没有直接劝说,而是让他平静下来思考一周再做出决定。一周后,经过冷静思考的杨晓飞决定再次尝试,最终得偿所愿。博士毕业后的杨晓飞被西安交通大学录用,并在2018年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得陕西省和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
在高琳办公室的窗台边放着学生教师节送的鲜花,抽屉里放着30年来每一位学生送的贺卡,书柜里还有毕业季学生送来的纪念册、学生工作单位的仿真飞机模型、学生所在阿里巴巴算法团队的吉祥物……每一次搬办公室,高琳都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宝贝”逐一打包装好,搬到新办公室继续“珍藏”。对此,高琳说,“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我非常幸运,遇到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我始终感觉自己作为老师为学生做得太少,而学生却一直记着我。”成为一名老师是高琳一直的热爱与坚守,将心比心用爱育人,每当学子远行,回望西电的方向,导师高琳始终如一盏明灯,默默照亮他们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