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学人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全国模范教师李小平:卌载匠心守初心 以三尺讲台揽星辰大海
时间:2024-10-29 11:15:20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点击:

记者 史倩云

2024年9月9日下午,李小平刚为2023级1406班本科生上完开学的第一课,两名学生不约而同地跑向讲台,毛遂自荐争当这堂电路分析基础课的课代表。

在她的课堂上,这样的小故事并不少见。小小的举动,正是同学们热爱这门课、喜爱这位老师,发自内心的真切表达。

匠心致远,静笃育人。从青春葱茏至花甲年华,对于李小平而言,学生的喜爱就是她坚守教学科研一线的无穷动力。

正在此前一天,李小平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成为她从教四十余年来最特别的教师节礼物。

师泽若水,遍植桃李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是明媚的”

从教以来,无论科研行政工作有多繁重,李小平都舍不得放下本科生的课程教学,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教学一线不松懈,时至今日仍保持着每年200多课时的工作量。她主讲的《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一直是全校电子信息大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一讲,就是四十年。

明媚,是李小平对每位学生最质朴的期待。“决定学生状态的不是成绩,是奋斗心”。

迈入大学新起点后,部分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跟不上、对困难挫折预计不足等原因掉队,“一年后,班上就会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对此,李小平常常觉得揪心。“内生动力非常重要,无论同学们将来是否从事相关工作,我都希望他们在校园里的每一天能步步向前、追求明媚”。

在同学们眼中,李老师亲切得就像自家长辈。她关注学生、心系学生,在她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和煦目光的关注、接受到春风化雨般的鼓励。谈起自己带起来的学生,从名字到特征,她熟悉到信手拈来。

从问询“重点”学生是否到教室,营造平等的课堂体验机会,到课后细心答疑解惑,再到经常问卷调研同学们的需求,这样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李小平一坚持就是42年,令每位来过她课堂的学生念念不忘。

“李老师能关注到每个人的听课状态”“李老师的课思维引导严密,能让你紧紧跟着她的思路往前走”“李老师是我上大学以来见到声音最洪亮的老师,没有之一,比很多年轻老师都有活力,整个教室都能听清她的声音”……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23级本科生王坤说,“李老师总能把复杂的电路知识深入浅出地讲授出来,激起了我对电路分析这门课的强烈兴趣,她激情饱满的状态深深感染了我,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世界”。

李小平还非常注重从学校红色基因、学院航天精神谱系,以及航天重大任务和真实科学问题中挖掘育人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糅合在课程设计中。

另一名电路课代表李梓宁在不久前参演了学校原创科学大师剧《毕德显》,“课程最初,李老师详细讲述了学科专业在西电的发展历史,梳理了不同年代电路方面的领路人,他们的生动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电路课程的意义,其中第一代就是毕德显!发朋友圈后,李老师还特意为我点赞,鼓励我们全面发展”。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让小分队撬动大氛围”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的这句话,是李小平一生的信仰。为了更好地营造团结向上、见贤思齐积极氛围,李小平在对学生学习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鼓励班上活跃分子组成“领头羊”学习小分队,致力以奋进小团体辐射带动中间大部队,引导全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杨国强便是班上的“领头羊”之一。大二时,在李小平的鼓励下,包括他在内的5名同学分别和研究生学长组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大赛,收获了每组一个全国奖的好成绩和难得经历。

受学习小分队的鼓舞,班上更多同学提前明确奋斗目标、制定了学习规划,“看到我们参赛后,不少同学找到李老师,在她的指导下主动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到大三,有更多的同学报名参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杨国强已保送至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团队,勇敢地攀登下一座学术高峰。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也分别保送到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读研、直博。

“李老师总是乐意提供帮助,给我们的每一封推荐信都是亲笔手写的”,杨国强说。他深深地明白,这一封封手写信背后,凝聚着李小平的美好祝福与殷切期盼。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李小平对此深以为然。她以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持续塑造着学生积极的心态、保护着学生丰沛的兴趣、鼓励着学生坚持理想的勇气。

小分队的另一位成员周鑑清怀揣着创业梦想,大学四年间一直积极准备,努力寻找突破机会。李小平发现后,主动找到自己早年的研究生、小米生态链企业蜂语科技创始人邵明绪,让周鑑清跟随邵明绪学习成长、积蓄力量。经过思考,毕业后周鑑清选择了先去华为公司接受全方位系统性的锻炼,为梦想起航垒下脚踏实地的地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李小平眼中,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更有责任。

“用心指路,行之达远”,2024年的学校教师节表彰上,李小平这样说。“在指导学生参加实践竞赛、投身前沿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点滴进步和能力提升,都是我职业生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最大来源”。

师以匠心,筑梦远方

——为学生插上翱翔天际的翅膀

李小平身上有很多个“开拓者”的标签,如学校空间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开办人、“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开创者及钱班课程体系主要设计者等等——这无不出自她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就行业前沿动态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敏锐洞察。

从提出创办钱学森班设想到揽下重任,直至不负众望,成功构建并实践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李小平及人才培养团队开拓了一个可供学生放飞航天梦想的广阔舞台。

她为符合未来行业需求学生的画像,第一是有家国情怀,“要明白国之所需就是心之所向,愿意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更好地激励师生投身航天,她设计和邀请航天领域院士总师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家国情怀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回顾钱班走过的十年,李小平总会提起一张照片。“那是成立一周年时,包为民院士到小教室和同学们交流。同学们那一张张开怀大笑的面庞,一个个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在李小平和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吕跃广、李应红、吴培亨等两院院士,“探火”总师张荣桥、载人航天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等,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等名人名家纷纷走进钱班课堂,让同学们在实现与大师总师交流自由的过程中,自觉树立远大志向,主动担当航天强国使命。

“学生的表现经常惊讶到我,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关注的热点常常超乎我的想象”。在很多大师总师进校园活动中,李小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做嘉宾接待人、活动主持人,挖掘学生的活力和潜力。

在一次尤政院士报告交流的启发下,西电“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计划应运而生。“听了尤院士的分享,我和同学们沟通,我们能不能也摸摸天?”2015年,由本科生为骨干自主研发的这颗皮卫星成功发射上天,这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理念的一个成功案例。

学以立身,传以立人。三届毕业生均100%深造读研,90%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86.45%进入航天相关领域学科和航天需求专业深造或投身国防军工、西部基层单位建功立业,李小平与钱班教师们用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在2023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为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鲜亮的“西电标杆”。

师者如舟,千里不殆

——对自己的“不满意”,对科研的“不放弃”

一生终一事,一事到极致。李小平有着许多年轻教师都钦佩不已的充沛精力。

李小平1982年留校任教,经历过头几年扎扎实实的试课备讲,站稳讲台后的她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那时总对自己有些不满意,想着一定要提升自己”。

“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地想做科研,做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事”,怀揣着这样强烈的主观愿望,李小平一头扎进了科学研究的殿堂。

厚积薄发,终行稳致远。李小平敏锐抓住了临近空间开发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极端电磁环境测控通信关键技术壁垒深钻下去,笃定地确立了科研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以攻克黑障“卡脖子”难题为己任,开启了整整15年的苦心孤诣。

2009年李小平带领课题组启动了“等离子鞘套下测控通信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研究,2014年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息传输理论”项目启动,成为学校第一个获批的民口973项目。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如今,李小平团队已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测控通信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突破,攻克缓解通信黑障的新技术,团队研制完成的“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没有诀窍,就是坚持下去,永不言弃”,淡淡的话语里尽是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绝不动摇的毅力,似乎所有的艰难曲折都在这句话前烟消云散了。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目光长远的李小平并未止步于此。为更好地托举创新人才培养,李小平指导的硕博研究生全部参与到前沿科研中来,将科技部973、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觅音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打造成推动青年人才茁壮成长的沃土。近五年,她指导了博士十余名、硕士三十余名,其中5人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毕业学生快速成长为航天技术领域骨干力量。

团队教师、学校副教授刘东林是李小平的研究生、博士生。从学生时代加入项目组,刘东林已跟随李小平在学术前沿磨砺了十几年,老师的协同创新、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他。“李老师非常严谨,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对学生包容又耐心,能遇到李老师是我的幸运”。

“做传承者、拓展者、挑战者”,这是李小平在2024年开学典礼上给新生的寄语,也是她在西电成长工作数十年的内心写照,更是她对正在空间信息领域耕耘的青年师生的由衷期盼。“鲜衣怒马少年时,持剑起舞凌清秋。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希望每一位后来者都能心里有热、眼里有光!”

持雪白粉笔,绘五彩未来,立三尺讲台,揽星辰大海。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阔步前行,李小平与团队教师们仍在全力追赶着,守护每个热爱星辰大海的学生追天揽月的梦想,助力学生在浩瀚宇宙的探索中挺立潮头。

上一条:高琳: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学生
下一条:曹进:启智育人,把握好老师的教育“密码”

全国模范教师李小平:卌载匠心守初心 以三尺讲台揽星辰大海
发布时间:2024-10-29 11:15:20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记者 史倩云

2024年9月9日下午,李小平刚为2023级1406班本科生上完开学的第一课,两名学生不约而同地跑向讲台,毛遂自荐争当这堂电路分析基础课的课代表。

在她的课堂上,这样的小故事并不少见。小小的举动,正是同学们热爱这门课、喜爱这位老师,发自内心的真切表达。

匠心致远,静笃育人。从青春葱茏至花甲年华,对于李小平而言,学生的喜爱就是她坚守教学科研一线的无穷动力。

正在此前一天,李小平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成为她从教四十余年来最特别的教师节礼物。

师泽若水,遍植桃李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是明媚的”

从教以来,无论科研行政工作有多繁重,李小平都舍不得放下本科生的课程教学,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教学一线不松懈,时至今日仍保持着每年200多课时的工作量。她主讲的《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一直是全校电子信息大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一讲,就是四十年。

明媚,是李小平对每位学生最质朴的期待。“决定学生状态的不是成绩,是奋斗心”。

迈入大学新起点后,部分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跟不上、对困难挫折预计不足等原因掉队,“一年后,班上就会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对此,李小平常常觉得揪心。“内生动力非常重要,无论同学们将来是否从事相关工作,我都希望他们在校园里的每一天能步步向前、追求明媚”。

在同学们眼中,李老师亲切得就像自家长辈。她关注学生、心系学生,在她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和煦目光的关注、接受到春风化雨般的鼓励。谈起自己带起来的学生,从名字到特征,她熟悉到信手拈来。

从问询“重点”学生是否到教室,营造平等的课堂体验机会,到课后细心答疑解惑,再到经常问卷调研同学们的需求,这样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李小平一坚持就是42年,令每位来过她课堂的学生念念不忘。

“李老师能关注到每个人的听课状态”“李老师的课思维引导严密,能让你紧紧跟着她的思路往前走”“李老师是我上大学以来见到声音最洪亮的老师,没有之一,比很多年轻老师都有活力,整个教室都能听清她的声音”……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23级本科生王坤说,“李老师总能把复杂的电路知识深入浅出地讲授出来,激起了我对电路分析这门课的强烈兴趣,她激情饱满的状态深深感染了我,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世界”。

李小平还非常注重从学校红色基因、学院航天精神谱系,以及航天重大任务和真实科学问题中挖掘育人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糅合在课程设计中。

另一名电路课代表李梓宁在不久前参演了学校原创科学大师剧《毕德显》,“课程最初,李老师详细讲述了学科专业在西电的发展历史,梳理了不同年代电路方面的领路人,他们的生动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电路课程的意义,其中第一代就是毕德显!发朋友圈后,李老师还特意为我点赞,鼓励我们全面发展”。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让小分队撬动大氛围”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的这句话,是李小平一生的信仰。为了更好地营造团结向上、见贤思齐积极氛围,李小平在对学生学习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鼓励班上活跃分子组成“领头羊”学习小分队,致力以奋进小团体辐射带动中间大部队,引导全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杨国强便是班上的“领头羊”之一。大二时,在李小平的鼓励下,包括他在内的5名同学分别和研究生学长组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大赛,收获了每组一个全国奖的好成绩和难得经历。

受学习小分队的鼓舞,班上更多同学提前明确奋斗目标、制定了学习规划,“看到我们参赛后,不少同学找到李老师,在她的指导下主动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到大三,有更多的同学报名参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杨国强已保送至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团队,勇敢地攀登下一座学术高峰。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也分别保送到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读研、直博。

“李老师总是乐意提供帮助,给我们的每一封推荐信都是亲笔手写的”,杨国强说。他深深地明白,这一封封手写信背后,凝聚着李小平的美好祝福与殷切期盼。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李小平对此深以为然。她以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持续塑造着学生积极的心态、保护着学生丰沛的兴趣、鼓励着学生坚持理想的勇气。

小分队的另一位成员周鑑清怀揣着创业梦想,大学四年间一直积极准备,努力寻找突破机会。李小平发现后,主动找到自己早年的研究生、小米生态链企业蜂语科技创始人邵明绪,让周鑑清跟随邵明绪学习成长、积蓄力量。经过思考,毕业后周鑑清选择了先去华为公司接受全方位系统性的锻炼,为梦想起航垒下脚踏实地的地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李小平眼中,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更有责任。

“用心指路,行之达远”,2024年的学校教师节表彰上,李小平这样说。“在指导学生参加实践竞赛、投身前沿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点滴进步和能力提升,都是我职业生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最大来源”。

师以匠心,筑梦远方

——为学生插上翱翔天际的翅膀

李小平身上有很多个“开拓者”的标签,如学校空间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开办人、“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开创者及钱班课程体系主要设计者等等——这无不出自她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就行业前沿动态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敏锐洞察。

从提出创办钱学森班设想到揽下重任,直至不负众望,成功构建并实践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李小平及人才培养团队开拓了一个可供学生放飞航天梦想的广阔舞台。

她为符合未来行业需求学生的画像,第一是有家国情怀,“要明白国之所需就是心之所向,愿意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更好地激励师生投身航天,她设计和邀请航天领域院士总师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家国情怀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回顾钱班走过的十年,李小平总会提起一张照片。“那是成立一周年时,包为民院士到小教室和同学们交流。同学们那一张张开怀大笑的面庞,一个个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在李小平和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吕跃广、李应红、吴培亨等两院院士,“探火”总师张荣桥、载人航天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等,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等名人名家纷纷走进钱班课堂,让同学们在实现与大师总师交流自由的过程中,自觉树立远大志向,主动担当航天强国使命。

“学生的表现经常惊讶到我,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关注的热点常常超乎我的想象”。在很多大师总师进校园活动中,李小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做嘉宾接待人、活动主持人,挖掘学生的活力和潜力。

在一次尤政院士报告交流的启发下,西电“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计划应运而生。“听了尤院士的分享,我和同学们沟通,我们能不能也摸摸天?”2015年,由本科生为骨干自主研发的这颗皮卫星成功发射上天,这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理念的一个成功案例。

学以立身,传以立人。三届毕业生均100%深造读研,90%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86.45%进入航天相关领域学科和航天需求专业深造或投身国防军工、西部基层单位建功立业,李小平与钱班教师们用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在2023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为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鲜亮的“西电标杆”。

师者如舟,千里不殆

——对自己的“不满意”,对科研的“不放弃”

一生终一事,一事到极致。李小平有着许多年轻教师都钦佩不已的充沛精力。

李小平1982年留校任教,经历过头几年扎扎实实的试课备讲,站稳讲台后的她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那时总对自己有些不满意,想着一定要提升自己”。

“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地想做科研,做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事”,怀揣着这样强烈的主观愿望,李小平一头扎进了科学研究的殿堂。

厚积薄发,终行稳致远。李小平敏锐抓住了临近空间开发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极端电磁环境测控通信关键技术壁垒深钻下去,笃定地确立了科研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以攻克黑障“卡脖子”难题为己任,开启了整整15年的苦心孤诣。

2009年李小平带领课题组启动了“等离子鞘套下测控通信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研究,2014年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息传输理论”项目启动,成为学校第一个获批的民口973项目。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如今,李小平团队已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测控通信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突破,攻克缓解通信黑障的新技术,团队研制完成的“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没有诀窍,就是坚持下去,永不言弃”,淡淡的话语里尽是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绝不动摇的毅力,似乎所有的艰难曲折都在这句话前烟消云散了。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目光长远的李小平并未止步于此。为更好地托举创新人才培养,李小平指导的硕博研究生全部参与到前沿科研中来,将科技部973、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觅音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打造成推动青年人才茁壮成长的沃土。近五年,她指导了博士十余名、硕士三十余名,其中5人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毕业学生快速成长为航天技术领域骨干力量。

团队教师、学校副教授刘东林是李小平的研究生、博士生。从学生时代加入项目组,刘东林已跟随李小平在学术前沿磨砺了十几年,老师的协同创新、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他。“李老师非常严谨,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对学生包容又耐心,能遇到李老师是我的幸运”。

“做传承者、拓展者、挑战者”,这是李小平在2024年开学典礼上给新生的寄语,也是她在西电成长工作数十年的内心写照,更是她对正在空间信息领域耕耘的青年师生的由衷期盼。“鲜衣怒马少年时,持剑起舞凌清秋。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希望每一位后来者都能心里有热、眼里有光!”

持雪白粉笔,绘五彩未来,立三尺讲台,揽星辰大海。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阔步前行,李小平与团队教师们仍在全力追赶着,守护每个热爱星辰大海的学生追天揽月的梦想,助力学生在浩瀚宇宙的探索中挺立潮头。

责任编辑:冯毓璇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