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蒙少华
30年前,因为“想去没有去过的地方上大学”的初衷来到西电,又因为被“长征路上办学”的油画深深震撼,邓军最终选择留在西电求学、工作。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是邓军来到西电的第三十年,也是他在西电开始教书育人生涯的第二十六年。因为讲课生动形象有激情、逻辑清晰有主次,科研细致有定力、懂方法,邓军“理工”加“人文”的教学思路收获了一批批学生的认可。他坦言:“从教至今,我收获很多奖项,但是2018年由学生网投收获的‘我最喜爱的老师’奖是让我最感动、最难忘的奖项。”
巧用比喻打造幽默严谨课程
“幽默不失严谨,直观而富有深度”,关于邓军的授课风格,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李泽民这样评价道。
在邓军的课堂上,晦涩、深奥的专业知识,会被分解为系统的知识点模块,层次清晰的板书演示基础公式推导过程,形象化比喻将抽象理论通俗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邓军抑扬顿挫的讲话节奏、充满激情的语调助推下,课堂氛围往往比较活跃,讲到精彩处,“三国”“水浒”“金庸”里的人物以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思政元素都能成为他旁征博引的重要素材。
整个“无线通信”被形象化比喻为“用货车运送货物”,其中的关键环节“调制与解调”被他诠释为“装货和卸货”,让学生更轻易理解、还原技术的核心;“角度调制”篇章中变容二极管的作用被他比作“桥梁”,融入“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工程思维,启示学生们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举其要领,扼其要害,理顺关系,处事才能得心应手。
“抛开晦涩的长篇大论,邓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讲解每个知识点,这不仅更利于联想理解,更帮助学生们将知识点一环扣一环系统地串连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用高维视角去学习。”电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1级教改班高云鹏总结道。
在慕课、B站,亦有不少学生对邓军讲授的《高频电子电路分析基础》《射频电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视频给予了高度评价。“邓老师讲得无可挑剔,声音洪亮有激情,逻辑清晰有条理,板书认真有美感!”“看到了邓老师讲的课,真的让人如沐春风!”“老师的课讲得真的很好!”“高频果真还是要听邓老师的!”等高赞评论抢占前排。
提起课程在慕课、B站收获的好评,邓军显得不好意思。因为建设、推广在线课程的初衷,邓军围绕“射频通信电路”专业知识拍摄教学视频并于2018年在慕课平台上线,一经推出便收获学生如潮好评。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2022年,他将视频上传至“年轻人高度聚集的综合性视频社区”B站,同样受到了学生的追捧。“现在面试研究生,很多学生都说‘老师我射频电路就是跟你学的’;出去开会,其他学校老师会来打招呼,比较客气,都说‘我备课就是看你那个视频来备的’,还是非常感谢大家的喜欢。”
“理工”和“人文”结合潜心育才
不久前,在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2023年度陕西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中,邓军荣获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
围绕这次获奖经历,邓军分享了自己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设计理念。在他看来,《射频通信电路》里面振荡器它没有输入,便要自行产生输出,实际上就是“无中生有”,而“无中生有”出自《道德经》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一种相对的无”,指的是天地间混沌的状态,“我们振荡器的无中生有,它的无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电子元器件内部的噪声,这些东西何其相像。我们将理工科的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辩证讨论‘有’和‘无’的关系,既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也让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在邓军和研究生们所在的实验室内,“崇科学 尚工程 修人文 求创新”12个字被张贴在墙壁上。他坦言,这12个字既是他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研究生们的要求,“围绕理工科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我一直把握的一个主线是理工加人文,只有人文精神和理工精神相结合,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我认为理工精神可以培养一流人才,然而理工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才是培养超一流的人才。”
电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班谭梓昂感慨道:“邓老师上课经常给我们传输一些人本思想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使我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了‘道’的升华。”
在师生授课交流中捕捉科研火花
在指导学生科研过程中,邓军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探讨一些前沿方向,启迪学生的科研灵感。从美国科幻片中的技术实现手段,到影响个人梦境的头盔,他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去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灵感的火花在他们一次次探讨中得以迸发。
同时,科研项目也成为邓军探索人才培养“策源地”的重要资源。他将北斗系统中双向通话的调制解调、UWB定位系统的三基站通信模式、RFID的调制方式、基于锁相环的跟踪与捕获等最新科研成果相关内容进行提取,并形成教学案例。一个个精彩的科研项目从萌芽、开展到落地的过程在课堂授课中徐徐展开,既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前沿的科研方向,也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科研探索的热忱,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他表示:“我认为科研要反哺教学,一定要把科研当中的技术掰开了揉碎了,放到教学的点点滴滴当中去,形成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再以本科生能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邓军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科研能力的着重培养,自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以来,他的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屡获佳绩,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例如,学生在微软“创新杯”中国区获得全国三等奖;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全国总决赛创新组“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亚军)”。
2022年,在邓军指导下,王重月、梁添程、柳一洋通过“基于DBSCAN的自动化动力电池检测分析系统”,最终在陕西省第九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暨“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西北赛区选拔赛中,荣获团队一等奖,在“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团队三等奖。
对于这次获奖经历,王重月显得印象深刻:“进入国赛答辩之时,老师与我们并肩作战,通宵达旦地一同修改答辩材料。我们反复试讲PPT,而老师则耐心细致地帮助我们梳理思路,一遍又一遍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最终,我们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老师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极其认真,这种严谨的态度是我们最值得学习和效仿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执教26年,邓军收获的荣誉不少,从讲课竞赛,到实验案例设计竞赛,再到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8年获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当时咱们西电学工处搞活动,让学生网投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一个学院只投一个人,当时没想到电院投出来的居然是我,真的是非常感动,我还发朋友圈说过金杯银杯都不如同学们的口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学生的如潮肯定中,邓军找到了自己身为教师的幸福感,也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了一批批学生。
电院21级电信教改赵彬贺介绍:“老师上课是比较细致的,每个公式的推导和物理意义都会讲,我觉得邓老师传授给我最大的知识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公式会遗忘,但刨根问底的精神不能丢弃。”
王重月感慨道:“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提升实用技能,老师还常指导我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把每一件小事的细节做到完美,做到极致,就能做好一件大事。”
“老师反复叮嘱我们的一句话就是,‘带着问题去上课,在你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之前没想通的问题能在这门课上得到应验’,”李泽民说,“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这种方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不同的方法搭配融合,顺利地投身科研。”
面向未来,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时,邓军希望在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做出更多尝试。
“我记得我读博士的时候,郝院士说过一句话,‘科研一定是要去顶天立地的’,我觉得搞科研,一定是顶天你把握住最前沿的东西,如果顶不了天你就立地,那种上不挨天下不挨地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做,”在扎实推进科研落地的过程中,邓军希望将科研项目中的创新点、科研思维方式方法以及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的心得,真正融入到课程、教材当中,为推动赛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