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西电师生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收听收看有关两会的报道,高度关注大会开幕,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持续关注两会动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任小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绩提振信心,目标催人奋进。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排头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紧紧围绕两会锚定的发展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问候和嘱托,勇担强国建设使命,聚焦“人工智能+”行动,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涵养战略人才力量,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勇做新时代的“千里眼顺风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郝跃
今天上午认真聆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认为,报告求真务实、要点清晰、提振信心、催人奋进。
一,求真务实,紧密围绕国家大政方针,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国际上,经济和科技领域遭遇外部封锁;国内,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然而,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依然圆满完成了去年的各项任务,GDP增长达到5%,并实现了1256万人的就业。这一成绩在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中表现亮眼,充分彰显了求真务实的重要成果,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二,报告直面未来困难,明确了2025年的工作方向,是一份提振信心、增强决心,推动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报告。
于我而言,有三点体会尤为深刻。第1点是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报告提及,去年我国生产了1300万新能源汽车,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从业者,我们深切见证了国家近年来在该领域的长足进步。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产值、品种及先进性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第2点,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重视基础研究,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我国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第3点,总理在报告中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将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置于重要地位。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肯定,也是挑战。
今年是“十四五” 规划的关键收官之年。我们务必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好相关工作,同时做好 “十五五” 规划,推动未来可持续发展。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我国的主要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郑晓静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2025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两会承载着人民的期盼,肩负着为国家发展谋篇布局的重要使命。我全程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工作报告,倍感振奋、深受鼓舞。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两会期间,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议题备受关注。探讨如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定力和历史担当。
作为科技工作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持续重视,既立足科技前沿又紧扣民生需求,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为构建战略人才梯队指明了方向,必将激励更多青年才俊投身科研报国事业。未来几天,代表委员们将继续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期待两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好消息和发展机遇。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界必将以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民族复兴贡献硬核力量!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电子工程学院天线所党支部书记、教授 刘英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务实、鼓舞人心,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辐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育雷达探测感知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责任,布局“电磁+前沿学科/新兴产业”等重点方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三是要建设人才高地,不断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培育模式,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持续打造国家雷达探测感知领域核心战略科技力量,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贡献实验室智慧力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 杨生海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回顾,令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对科教事业的一贯重视并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路径。作为基础学科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将持续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国家推进“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发展进程中,强化基础学科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推进数学学科与学校优势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加强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志向、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的培养,持续提高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用奋斗和实干答好“教育强国、西电何为”这一时代课题。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 刘文博
政府工作报告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学院将紧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系统推进师德师风与专业能力双提升工程。一是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创新开展教职工集体学习制度,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典型示范引领、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筑牢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二是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出台《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重点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学术创新能力培育,通过导师结对、工作坊研修、实践锻炼等举措助力教师成长;三是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全过程。学院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潜心育人的良好生态,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人才根基。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丽玲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在此重要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意义深远,使命光荣,必将广泛汇聚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2025年,学院将毫不动摇地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结合报告中有关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生命学科建设,深化人才强院战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贡献生科力量!
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张顺
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我对2025年全国两会中的教育话题深感关注。两会期间,关于教育公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备受瞩目。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如何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强基础学科培养等重要议题。我认为,教育公平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两会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多项建议,如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这些举措将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同时,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备受关注,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此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未来的核心。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呼吁深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设立更多支持青年学者的基金,激励创新精神。我相信,通过这些政策与实践的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展望2025年,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教工作者,我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在通信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贡献更多西电力量!为科技强国梦想,为创新未来而战!
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吴边
2025年两会在举国期盼下成功召开,激励全国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重点是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作为西电一名科教工作者,既要深刻领会,也要努力践行。首先,要以教育强国为根本任务,秉持文理知识强根、创新实践固本、红色基因塑魂的育人理念,培养高质量人才;其次,要以科技强国为核心思想,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卡脖子”难题,产出高水平成果;最后,要以人才强国为重要使命,依托A+优势学科,引育高层次人才,创建国家级平台。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为国家高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廉伟
在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且使命光荣。两会中诸多关乎国家发展、民生福祉的议题,在社会范围引发了热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四五”规划收官着重强调,其中经济社会发展尤为引人关注。这要求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积极将两会精神融入教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于中央经济工作部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稳定态势和深层优势,鼓励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造热情,增强创业本领,努力成长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十五五”良好开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骆安琳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的重要历史节点。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通过深入学习两会精神,深刻感受到国家战略与青年科研使命的深度共鸣。
此次两会聚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等部署直指关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直面芯片算力、算法安全等“卡脖子”难题的攻关需求。这让我联想到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瓶颈与国际竞争压力,更凸显了加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深感青年科研工作者责任重大。
在日常科研中,我们应将个人科研方向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物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魏子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说“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今年以来DeepSeek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已经逐渐推广开来,为各个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学校的智课平台也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通过大模型的赋能,在学习过程中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也让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让大模型为教育赋能。我们作为高校学生,大模型不仅带来了带来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拥抱新的技术、新的成果,主动适应大模型广泛应用带来的学习、生活、科研、就业上的大变革,让大模型更好的助力我们的科学研究和个人成长。
光电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赵迪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内容,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政策与我们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本科教育扩容和“双一流”建设等举措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高的教育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激励我们肩负起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和西电学子,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在科研实践中,我们更要脚踏实地,注重创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