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浩岩)为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巩固拓展“三全育人”成果,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以“航天总师领航、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浸润”为育人理念,建设形成《空间科技前沿与实践》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选修。
6月1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电78级校友武向平应邀回到母校,在南校区办公楼210报告厅以《理解宇宙》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宇宙科普盛宴。来自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全校不同年级以及西安市雁塔区第一中学的近400名师生共同聆听课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赞参加活动并为武向平院士颁发“大师总师进校园”报告专家纪念牌。本科生院党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林波,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李龙,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彦明,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黄军荣,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小平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活动,课程报告会由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伟主持。

武向平院士从大爆炸理论的起点出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溯壮丽的宇宙起源。大爆炸后约38万年,宇宙冷却到一定程度,光子可以自由传播,形成了今天我们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关于宇宙早期的信息。武向平院士特别介绍了利用计算机模拟宇宙138亿年的演化过程,通过设定宇宙的初始条件,引入万有引力作用,模拟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的宇宙展现出惊人地一致性。

武向平院士在报告中深入阐释了宇宙的未来演化,特别强调暗物质与暗能量的重要性,并指出,我们不能仅凭物质的发光特性来观测宇宙,而应该利用不同波段的观测手段,更全面地理解宇宙的构成。武向平院士最后讲到,物理学的历史是一段不断革新的历史,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伴随着对旧有观念的挑战,正是这种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推动了科学的前进。因此,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可能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前夜,等待着新的理论来填补现有的空白,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的宇宙理解。

本次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充分激发了青年学子的想象力和探索欲。通过本次课程,在座师生得以窥见宇宙的深邃与辽阔,感受到物质与暗能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在互动环节,武向平院士与在座同学探讨了诸如“虫洞”、“五维时空”等前沿的宇宙学概念,并向即将攻读天文学硕士的大四学子提出宝贵建议。
据悉,《空间科技前沿与实践》课程由来自航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院士、总师及知名专家进行讲授,为青年学子解读航天技术发展态势,探讨空间科学前沿进展,激发学子报国情怀,为投身航天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建设“航天金课”育人品牌,重点建设《空间科技前沿与实践》和《钱学森科学思想与航天精神》两门课程,通过“大师总师进校园”报告会、航天专家面对面、航天院所实践教育、航天科普公开课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和科技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个人梦想融入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事业,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特色性,具有较强示范辐射作用的精品思政项目和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先后获批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