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陆正飞教授访问西电开展学术交流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鹏飞)11月14日,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主任尚娟教授的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陆正飞教授在西电南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厅为师生做了有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学术报告,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经济与管理学院相关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聆听了报告。

本场报告的主题是“国有企业过度负债:证据、原因及后果”。陆正飞教授首先为大家列举了国企过度负债的初步证据,分别从不同类别国企负债率、央企快速攀升的负债水平以及各行业上市公司负债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构建超额负债率模型、利息覆盖率模型,从两个角度考察国企的相对负债承受能力;同时,陆正飞教授提出了导致国企过度负债的三种假说,并对这三种假说进行了详尽的解释;随后,陆正飞教授阐述了导致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和结果,并从业绩评价的指导作用、董事会决策体制缺陷、地方政府GDP追求、隐性担保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阐述了这一现象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最后,陆正飞教授针对债转股提出了自己的未来设想。陆教授的报告具有前瞻性,开阔了大家的思路,使在场的师生深受启发。
在提问互动环节,陆正飞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就降低负债率的具体措施、政府保护的退出路径、债转股的架构设计等问题做了解答,也向师生普及了一些关于股权结构、企业法人以及财务风险方面的知识。陆正飞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讲解、睿智、风趣幽默的解答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阵阵掌声。报告会由尚娟教授主持。
人物简介:
陆正飞,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财务分析与投资理财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及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委员、《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编委等学术及社会职务。
陆正飞教授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和《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和《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获教育部和北京市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1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中1项重点项目在基金委组织的结项评审中被评为“优秀”。目前正在主持另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陆正飞教授目前还担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监事。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林佑昇副研究员来访西电并作学术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维嘉)近日,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林佑昇副研究员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于11月14日上午在西大楼Ⅲ-405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Tunable Metamaterial in Optical Sensor Applications(可调变超材料于光学传感器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物光院激光技术系主任朱江峰主持。


会上,林佑昇以超材料的相关概念为切入点展开了报告,详细地讲解了目前出现的如左手材料、光子晶体、超磁性材料、金属水等典型超材料的特性和原理,对超材料的工作方式进行了系统性地解析。在微波超材料的介绍中,他阐述了微波超材料的应用领域以及有效参数等概念,分析了该种材料的磁响应和电响应特性。对于光学超材料的设计、制造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重点剖析了光学超材料在微波谐振器、微波滤波器、微波吸收器、隐身器件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另外,还特别强调了可调变超材料在改变折射率、感应系数、电容等方面的功能,以工程应用为基础讲解了基于超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微电子机械系统以及外部介质的研究现状。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图文资料,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林佑昇全面地展示了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产业情况,并对可调变超材料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在提问互动环节,林佑昇就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多元发散,以点带面,为大家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其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工程精神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会后,林佑昇与相关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今后进一步的学术研讨、产业合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打下了基础。
人物简介:
Yu-Sheng Lin(林佑昇),2011年获台湾清华大学纳米工程与微系统研究所工学博士,2012.01-2014.12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光学微机电制程技术与纳米结构的设计制作及其应用。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新闻媒体和产业界杂志如Semiconductor Today和Compound Semiconductor报道和高度评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研究员期间,主要研究内容为硅光子晶体与可调变超材料,将其与微致动器整合以应用于光学滤波器、光学传感器与光开关等。所发表SCI学术期刊与国际会议论文55篇,其中第一与通讯作者为30篇,包括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Appl. Phys. Lett, Opt.Lett, IEEE JSTQE,IEEE JMEMS等数十篇著名光学与微加工期刊,并于2012至2015年先后担任Applied Surface Science、Surface Science、Optics Letters、Sensors an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Journal of Micro/Nanolithography, MEMS,and MOEMS等国际知名期刊审稿委员与IEEE的第九届、第十届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网络与信息处理研讨会的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于 2016 年受邀担任RSC Advances审稿委员。
美国奥本大学牛国富教授访问西电开展学术交流
讲述“宽温区域SiGe HBTs的紧凑模型”
西电新闻网讯 9月27日,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莉副教授的邀请,美国奥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牛国富教授来校讲学访问。牛教授在北校区东大楼321B室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Extending Mextram For Wide Temperature Range Compact Modeling of SiGe HBT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刘莉老师主持。吕红亮教授以及刘琛老师听取了报告并与牛教授博士进行了热烈并深入的交流。

讲座中,牛教授分享了最新的关于SiGe HBTs方面理论以及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牛教授首先介绍了关于SiGe HBTs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包括:Mextram的简单介绍、宽温区域SiGe HBTs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能够更好的在实际测试当中贴近空间环境以及理论模拟当中合理的模拟外部空间环境,其中重点介绍了在极端辐照环境下和温度环境下,HBTs内部出现的物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仿真,并且着重介绍了Mextram在进行SiGe HBTs极端条件下仿真的优势。
讲座后,牛教授与在场的其余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牛教授耐心细致的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包括计算仿真的细节以及应用,还有实验测试方面等等问题,牛教授都一一给予了细致而耐心的讲解,并获得师生的阵阵掌声。
人物简介:
Dr. Niu于1997年,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1995-1997,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研究助理,1997-2000年美国奥本大学博士后研究,2000-2004年奥本大学副教授,2004迄今,美国奥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全职教授。Dr. Niu 为IEEE Trans. On ED编委,并于2001-2008年就职于IEEE 双极/BiCMOS电路和工艺组委会,并分别于2002年,2010年以及2011年就职于IEEE 核空间辐射效应会议(2002年策划委员会,2010年和2011年奖励委员会)2004-2007年就职于IEEE RF系统硅单片集成电路最高会议(2007年策划主席,2009年总主席),2004-迄今就职于ECS SiGe材料、工艺和器件论坛, 2012年就职于IEEE 国际SiGe工艺和器件会议。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材料器件(SiGe 、SiC及SOI等)、射频CMOS、高频片上系统设计、测试、新型半导体电子学器件系统核辐射损伤效应等,是空间抗辐射电子学、微纳工艺射频电子学及低温电子学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之一。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来自于NSF, NASA,SRC, Intel, IBM, MaxLinear 和 CMC等多家国际知名机构资助的多项研究项目;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会议论文130多篇;他引3000多次;和John Cressler合著《SiGe 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Artech House, 2003)专业书籍在相关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杨五强教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孝文)11月11日,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郭宝龙教授邀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杨五强教授在G楼240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for imaging industrial processe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郭宝龙教授主持。



电容层析成像(ECT)是具有广泛工业应用前景的成像技术。报告主要介绍了电容层析成像中基于测量电容传感器和横断面图像重建方法,目标可视的介质材料探测,以及在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和固液气多相流分布等方面的应用等。
报告会上杨教授与在座师生频频互动交流,并对师生的提问做出了精彩解答,在座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报告会深入浅出,使得学院师生了解到电容层析成像(ECT),开拓了师生们的国际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在“三个一流”建设中,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注重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此次学术报告正是学院国际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人物简介:
Wuqiang Yang is a Fellow of the IET (formerly IEEE), Fellow of the InstMC and Fellow of the IEEE. He received his BEng, MSc and PhD degree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Since 1991, he has bee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formerly UMIST) in the UK and now is a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dustrial tomography, especially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sensing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instrumentation and multiphase measurement. He has published over 300 papers, is a referee for over 40 journals (including 6 IEEE journ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6 journals, guest editor of several journal special issues and visiting professor at 6 other universities. He received 1997 IEENPL Wheatstone Measurement Prize, 1997 Honeywell Prize from the InstMC, 2000 IEEEAyrton Premium, 2006 Global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8 Outstanding Organization award from the IEEE I&M Society, 2009 Valued Reviewer from Sensors and Actuators journal, 2009 IET Innovation Award Finalist, and 2010 Outstanding Reviewer from Sensor Review journal. He is an honorary chairman of IEEE Int. Conference on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iques 2009-2012. His biography has been included in Who’s Who in the World,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Who’s Who in America since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