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丨西电校歌中的党史故事③:
“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

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以下简称军委工校)校歌,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办学历史上的第三首校歌。它深深唱出了军委工校第一代开拓者建设祖国、建设学校的豪情万丈。
1948年,学校跟随党中央由陕北延安迁至河北获鹿。5月,为迎接全国胜利,中央决定将延安通校、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中央军委气象队、军委三局电训队合并,共同组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华北电专),全校师生超1500人。这也是当时解放区通信专业最多、规模最大的通信学校,为创建新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解放前夕,国家建设急需大批人才。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根据毛泽东主席提议,中央军委决定以华北电专为基础,建设人民军队第一所大型正规化的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指定即将南下解放全中国的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曹祥仁担任新建学校校长,同时定学校新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
当时,学校领导经军委办公厅,恳请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为学校题词。毛主席欣然提笔,写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总司令题词“学习科学技术,巩固人民国防”。聂代总参谋长题词“树立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因北京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找不到能容纳5000人以上的校址。而相距不远的张家口历来是军事要塞,日军及国民党都曾在此驻扎重兵,东山坡留下的大片营房可以用来办学。曹祥仁决定先在张家口把主校办起来。

军委工校开学典礼大会会场一角
不久后,学校师生分批自获鹿迁至张家口,于11月27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朱德、聂荣臻的题词在大会上被宣读出来,全场一片沸腾、欢欣鼓舞。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通信部部长王诤等出席了开学典礼。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战后的张家口处处断壁残垣,风沙大、乱石多,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齐人高的草丛中还常有财狼出没,分外萧条。
然而,军委工校的第一代创业者们无畏艰险、迎难而上。为了建设新中国、建设自己的学校,大家有的是高昂的革命热情。他们兵分三路去各大城市招聘教师,一如南征北战时期的招兵选将;他们带领师生日夜参加建校劳动,号子声驱逐着旷野上的荒凉,歌声中飘扬着对未来的希望:
“生在胜利的人民时代,为了巩固和平,我们要建设人民的国防。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怕困难、不怕艰苦,战斗的生活、战斗的学习,紧张团结、坚定灵活、实事求是,养成劳动人民的风格。同志们,快集中意志、整齐步伐,燃起人类解放的烈火,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

学员们在劳动建设
就这样,校舍、医院、图书馆、俱乐部、浴池……一座座屋舍平地起;“雷达工程教育的奠基人”毕德显等高水平教员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协调下调入学校……一所新型军校的雏形,从此在战争的废墟上扎下了根。
“那是一个喜悦的年代,同甘共苦的年代”,多年后,当时的学员还常想起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第一代军委工校的开拓者矢志报国强军,用时代梦想与爱国激情书写下无悔青春,用敢为人先与争当表率的实际行动践实了铿锵誓言,用艰苦朴素的苦干实干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历史将永远记得这所我军最早建设的工程技术院校。它标志着我军院校实现了由为战争培育急需人才向为国防现代化、祖国建设服务的转型,为增强国防实力、提高现代化国防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倩云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