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学党史丨西电校歌中的党史故事②:“前线等着我们!”
时间:2021-03-24 09:34:47来源:新闻中心点击:

学党史丨西电校歌中的党史故事②:

“前线等着我们!”

“我们生在艰苦伟大的时代,为着大众的生存解放,要牺牲一切斗争到底。今天,我们的战斗任务是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战斗的学习和生活,政治要坚定,技术要精明,体格要健康,锻炼成革命的技术人员。我们要努力,我们要努力,一分一秒都不能放松,努力努力,完成教育的计划,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办学历史上第二首校歌,军委通校到达延安后,与陕北红军、红25军无线电训练班合并建立“延安通校”,需要重写一首校歌。1938年初,时任校长吴泽光和汤翰章找到鲁迅艺术学院教务主任兼音乐系主任的吕骥,希望请他为学校创作一首校歌。

吕骥是著名作曲家,他在1937年创作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青春豪迈,在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吕骥告诉他们,创作校歌并不困难,他讲了一些创作歌曲的原则,让他们自己编写校歌,吴泽光和汤翰章有一定的歌曲创作基础,便决定自己动手起草“延安通校”校歌的歌词。

学校在长征前就有一首校歌,强调红色技术人员的三个条件。在上一首校歌的基础上,以吴泽光为主的几个人经过几天的努力共同谱写了“延安通校”校歌,经吕骥略加修改,最终完成了定稿。1938年2月,经上级批准,这首歌正式被确定为我校校歌,此后,这首歌又被毕业生带到各解放区,成为各解放区、电讯队的校歌。

从“延安通校”校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况。

在战争环境下,通校师生生活十分困难,尤其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全面封锁后,根据地面临空前的物资紧缺。有些时候,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就因陋就简,以林荫做课堂,用门板、石头当课桌,以大地为纸,把树枝当笔练习写报、抄报,通校师生就这样艰苦办学。

最简陋的学校却是充满最多活力的地方。

据《通信兵史料回忆选编》记载,学校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延安的山沟里经常可以听到嘹亮的革命歌声,崇高的理想信仰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激励着他们肩负起使命担当。这时期,通校学员中涌现了让蒋介石为之震惊的“红色通讯人才”张露萍为代表的一大批我党我军优秀通信工作者。

学校从1935年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到1947年随中央军委三局转战山西,一共在延安办学12年。在这12年中,学校坚持学以致用,培养了近千名通信干部,他们活跃在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上,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查修线路,及时、准确地将党中央的命令传到分散在各地的党组织、革命武装,有力的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军的战略指挥,被毛主席称赞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电师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着力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把科技报国之情转化为创新之力,勇闯“无人区”,敢做“领头雁”,因为“前线等着我们!”。

(安猛 编)

上一条:首批陕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顺利通过验收
下一条:“西电青年”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高校媒体30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学党史丨西电校歌中的党史故事②:“前线等着我们!”
发布时间:2021-03-24 09:34:47来源:新闻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0

学党史丨西电校歌中的党史故事②:

“前线等着我们!”

“我们生在艰苦伟大的时代,为着大众的生存解放,要牺牲一切斗争到底。今天,我们的战斗任务是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战斗的学习和生活,政治要坚定,技术要精明,体格要健康,锻炼成革命的技术人员。我们要努力,我们要努力,一分一秒都不能放松,努力努力,完成教育的计划,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办学历史上第二首校歌,军委通校到达延安后,与陕北红军、红25军无线电训练班合并建立“延安通校”,需要重写一首校歌。1938年初,时任校长吴泽光和汤翰章找到鲁迅艺术学院教务主任兼音乐系主任的吕骥,希望请他为学校创作一首校歌。

吕骥是著名作曲家,他在1937年创作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青春豪迈,在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吕骥告诉他们,创作校歌并不困难,他讲了一些创作歌曲的原则,让他们自己编写校歌,吴泽光和汤翰章有一定的歌曲创作基础,便决定自己动手起草“延安通校”校歌的歌词。

学校在长征前就有一首校歌,强调红色技术人员的三个条件。在上一首校歌的基础上,以吴泽光为主的几个人经过几天的努力共同谱写了“延安通校”校歌,经吕骥略加修改,最终完成了定稿。1938年2月,经上级批准,这首歌正式被确定为我校校歌,此后,这首歌又被毕业生带到各解放区,成为各解放区、电讯队的校歌。

从“延安通校”校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况。

在战争环境下,通校师生生活十分困难,尤其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全面封锁后,根据地面临空前的物资紧缺。有些时候,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就因陋就简,以林荫做课堂,用门板、石头当课桌,以大地为纸,把树枝当笔练习写报、抄报,通校师生就这样艰苦办学。

最简陋的学校却是充满最多活力的地方。

据《通信兵史料回忆选编》记载,学校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延安的山沟里经常可以听到嘹亮的革命歌声,崇高的理想信仰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激励着他们肩负起使命担当。这时期,通校学员中涌现了让蒋介石为之震惊的“红色通讯人才”张露萍为代表的一大批我党我军优秀通信工作者。

学校从1935年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到1947年随中央军委三局转战山西,一共在延安办学12年。在这12年中,学校坚持学以致用,培养了近千名通信干部,他们活跃在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上,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查修线路,及时、准确地将党中央的命令传到分散在各地的党组织、革命武装,有力的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军的战略指挥,被毛主席称赞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电师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着力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把科技报国之情转化为创新之力,勇闯“无人区”,敢做“领头雁”,因为“前线等着我们!”。

(安猛 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