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大会在陕西西安顺利召开。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在国防科工局的组织下,中国航空报社记者与多家媒体一起走进国防科技工业一线创新单位,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协同机制的实践开展采访,报道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政策思路和取得成果,展示国防科技工业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加快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国防工业是我国国防事业的中坚力量,每一次国防工业科技的创新都带来国防实力的跃升。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航空工业党组下发“创新决定30条”、科技全周期创新行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行动等年度工作计划文件,将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犀·鸟”试创园创建科技创新联合大平台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犀·鸟”试创园的名字来自于“犀牛和犀鸟的共生关系”,这也是试创园的目的,建立一个和谐共生的科技创新联合大平台。
“犀·鸟”试创园坚持“带着任务进,带着成果出”的总体要求,采取“一单元一策略,追求百花齐放;一成果一评价,产出务求扎实有效”的具体方针,推行“高门槛、宽形式、内驱动、重效果”的工作模式,开放试验数据、试验机、试验场地及设施等优势资源,通过知识交换、利益共享等方式吸引行业内重点院所厂在园区内进行设备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园区各创新群组在进驻园区前须明确任务目标,经审查后方可进驻,进驻周期一般不超过18个月,退出园区前应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显性研究成果。
目前,包括高级别创新平台,跨集团、跨区域联合工作室的6大军工18家单位已进驻试创园。2023年,“犀·鸟”试创园将着力打造“1+M+N”(1个试创园主园区、M个创新生态中心和N个创新工作站)网络化园区布局,着力打造集中连片、协同互补的创新共同体;通过主体带动区域、区域拉动行业,构建全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搭建形成装备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链、产业链、资源链深度融合的桥梁。未来试创园将逐步构建“试验+”服务平台,以“犀·鸟”试创园智慧园区建设为试点,建立“线上+线下”行业核心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实现资源高度整合和高效配置,扩大试验业务服务渠道,实现协同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实现成果转化大突破
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作为“三航”院校,承担着“为国铸剑”的重要科研任务,近年来也面临着束缚科研成果转化的“细绳子”“硬骨头”。比如,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移转化受多种管理制度制约,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后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在职称评审中认可度不高;投资人希望科研人员在专利入股的同时,也投入一定资金,这让科研人员有一定压力。
为此,西工大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先后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2022版)》《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建立更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单独设置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评审出学校首位科技成果转化系列研究员和副研究员,30余位教师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高级职称;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明确横向结余经费的出资路径,将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2022年,西工大将121项知识产权评估作价,新增20家成果转化企业,作价金额实现翻一番,组建企业数量超“十三五”总和。华秦科技登陆科创板,鑫垚股份、超晶科技完成股改,4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进入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7家成果转化企业全年完成高额融资。
航天六院用火箭发动机技术助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以航天技术为支撑,以重点项目为基础,以装备制造业为引导,流体技术和特种技术两大类产品互为补充、互动发展”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产业布局,这有利于火箭发动机技术的转化,从而服务于国家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并应用于多方领域。
利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流体动力学、特种密封、低温、液氢等特色核心技术,航天六院转化形成了节能环保、氢能应用、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板块,培育了环境治理及服务、节能装备及服务、氢能装备及系统、泵及泵系统、特种阀门、电力装备、智能装备、高端膜装备、化工装备、特种材料十大业务领域,多项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比如,在氢能应用方面,北京冬奥会火炬就是航天六院的产品,火炬全部采用氢气作为燃料,运用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首次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此外,航天六院工业“三废”处理技术持续突破,第二代5De环保节能一体化技术可实现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并回收烟气余热,实现技术引领和工艺创新;钢铁高炉气态硫污染物源头脱除技术从源头实现气态硫污染物的高效稳定脱除,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空气消烟型封闭式地面火炬系统完成核心装备研发和系统工艺研制,正在开展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随着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用火箭发动机技术落实、落地“双碳”战略的目标也势必会实现。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结合探索实践,建议在企业作为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管理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的基础上,联合一流大学,在大学校区或附近建立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优势与技术成果资源优势,建立“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一中心”即鼓励支持企业在一流大学或附近,建立以企业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主体的联合研发中心,实施“双首席、双管理、双签字、双导师”,形成“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一孵化”即引入金融资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做到“成熟一批、孵化一批”。“两围绕”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一共享”即支持国有企业带头,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充分发挥一流大学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通过“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多方赢”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引入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团队,解决高端科技研发人才不足的难题。
目前,西交大已建立38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引入68家金融机构,梳理近3万项存量技术成果,组建了55人的职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选出1100余项易于转孵的成果清单推送给合作企业,孵化注册科技企业185家,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西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班”盛开人才培养创新之花
作为为国家输送航天人才的重点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深知人才是立校之本。2014年10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揭牌成立。西电成为全国仅有的六所开设钱学森实验班的高校之一。
西电“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采取小班教学、讨论式教学。2022级起实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建立“院士+名师”导师组,学生三年级进入导师组分方向“一对一”培养。目前,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了系列实验课程,成立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建有6个创新俱乐部,与钱学森室等联合实施“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学生实验实践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有力支持。
经过近10年的探索,以“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为试点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成果显著,2022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也纷纷投身航天建功立业。
探索无止境,创新攀高峰。不管是打破桎梏人才体系的创新还是科研转化模式的创新,都是攀高峰的重要途径。未来在国防工业领域,我们还将不停探索、不停创新、不负期望,为建设强大、自主的国防工业而继续努力。
来源:中国航空新闻网202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