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娜 程慧 通讯员 谢雨航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10年前,一群年轻人共同许下了这样的青春誓言。
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发,用“科技”“创新”“酷炫”这组“关键词”和“金字招牌”,他们以科技赋能筑梦。10年间,西电84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220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17500余名学生受益。
乡村教室变身“科创小屋”
“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但是我很快就融入这里,满怀热情全心投入支教。”回想起10年前,西电首届支教团、全国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杨子江仍然记忆犹新。
对支教经历,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冠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辈们留下的“通关秘籍”:严格选拔、前期培训、跟岗实习、实地观摩、听课学习。
靠着这些秘籍的学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王冠玉已经充满底气。她所带的四年级英语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期末考试中平均分大幅提升,名列片区前列。在总结、优化、反思中,西电研支团成员所带的学科和班级一直成绩优异。
10年来,西电研支团形成了一套适合支教志愿者的培养和教学方法,凝练出了乡村教育的“西电方案”。
“基层一线是最好的课堂。”现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子威,在《青春对话》中记录下自己加入研支团的初心。这本集结了毕业优秀青年学子们奋斗故事的小册子里,留下了历届支教团的初心印记,让青年“对话”、让精神“传承”、让奋斗“不息”。
去前培训、当地支教、返校后担任兼职辅导员:一年素质培训、一年支教服务、一年总结传承。10年来,西电研支团延伸志愿服务工作链条,形成了“传帮带”的志愿者培养“西电体系”。
10年来,西电研支团传承初心、代代相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研支团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志愿者,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毕业后,研支团志愿者到基层一线、重点单位和高校的就业比例超过60%。
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付博勋,多年前在蒲城支教时发现不少问题,诸如:乡村学校素质教育城乡数字鸿沟大,乡村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渠道不畅;美育师资缺乏,艺术类课程形同虚设;留守儿童比例很高,家校协同关爱难度较大等。面对难题,研支团志愿者用“西电智慧”破题立论。
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谢雨航见证了荆姚镇九年制学校的“红色筑梦科创小屋”的“大变样”。
校友企业送来了“mRobot智能编程机器人套件”,校内教授布起了“教室空气质量检测系统”,专家团队提供了3D打印机和科创课程,大学生科技协会带来了自主研发的“AI-Cube编程积木套件”。从一间普通的乡村教室,到充满了童趣和科技感的“高大上”科创小屋,西电元素逐渐填满了这个房间。科技课成了学生们每周最期待的一堂课。
如何扩大“成果”?西电人用擅长的工科思维“复制粘贴”。10年来,蒲城县内的16所中小学先后建起了这样的“科创小屋”,来自西电的博士生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起远程科技课,累计惠及1.1万余名学生。
帮扶学校的“科创小屋”,带动全县青少年科创活动全面发展。“科技”“创新”“酷炫”成为了西电研支团的“关键词”和“金字招牌”。研支团的“星火筑梦”和“大创帮扶”两个志愿服务项目分别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研支团志愿者指导的蒲城县中小学生团队在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斩获亚军,在2021年“少年硅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锦标赛)小学组冠军、中学组季军。
“AI+智慧音乐课堂”帮孩子们实现音乐梦想
“老师,我想学吹笛子”这是第1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磊支教时收到的一张小字条。
为满足孩子们的心愿,他们建起了第一支乡村乐队。在不断接力中,研支团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艺术课堂帮助乡村孩子们实现音乐梦想。
“我在支教这一年中为当地孩子们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创办了当地第一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筑梦合唱团。”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晶玉(现就职于西北大学)接过了学长们交过的接力棒,在她的指导下,合唱团登上了文化下乡、合唱比赛的舞台。
“让我们跟着人工智能教师的教授,一起来学习钢琴吧!”这是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张惟楚(现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AI+智慧音乐课堂”。西电科技助力艺术教育,他们整合《琴悦科技》等10个学生科创项目,通过在钢琴上安装压力反馈器、声音传感器,加上数据分析平台,打造出“AI+音乐”辅助教学系统,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运用到了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中。
给孩子们一个倾诉的平台
“老师,你什么时候再给我们上课呀?”这是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韩鹤林一直珍藏的一封信里面的内容。班上30名同学,留守儿童就有21人,他们的小困惑谁来解决?他们的小心思谁来倾听?
支教期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韩鹤林设立了“心语心声”信箱,定期和孩子们通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小烦恼。这个小信箱代代传承,让志愿者和孩子们紧紧相连。
在西电科技的加持下,它也迭代升级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通过“星星不息”智能模块,跟踪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精准筛查出有自闭或抑郁倾向的学生8名,并已介入心理咨询和疏导。通过“心语心声”模块,给孩子们一个倾诉的平台,让102名大学师生与 451名中小学生成为“信友”,用文字传递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通过“亲子沟通”模块,为5400余名在外打工的家长和孩子提供交流平台,拉近亲子距离。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西电研支团的10年积累。记者了解到,在研支团的选拔过程中,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科技协会、创新创业人才等大学生群体纷至沓来,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我们希望乡村儿童也能享受到科创成果,感受到西电智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大学生科技协会成员刘津宏这样说。
10年来,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课平台,开设课程20余门,累计招募了400余名博士研究生作为“筑梦大使”线上授课、远程辅导。目前共开课5000余次,累计参与学生2万余名。开设了8门线上智慧课程,普及到16所学校,让“云支教双师课堂”成为农村学校教师的好帮手。
来源:西安日报2023年9月1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