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校友故事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何国经:参加南极科考的玉林人
时间:2008-12-15 16:46:01来源:玉林日报点击:


  引子
  
  何国经,27岁,兴业县人,1997年在玉林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后研读物理电子学,现就读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作为南极科考队员,他于2004年至2005年在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考察。
  
  5月1日晚,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何国经将于“五一”期间回玉林,并问我是否有兴趣采访他?当即,我询问了何国经回玉林的具体时间,预约采访。
  
  3日上午8点多钟,我如约来到位于城西开发区的何国经伯父家,采访了何国经……
  


  
  申请去南极
  
  何国经微笑着迎接了记者,并带我们去房间在电脑上看他在南极拍的生活图片,企鹅、海豹、海鸟、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中山站、被厚厚冰层冻结的海面、海面上冰层的裂缝、海豹用锋利牙齿咬开的冰洞等等,所有这些图片都因为是何国经拍的,有何国经的解说而让遥远神秘的南极变得生动具体又真实,仿佛一切都触手可及。
  
  浏览过照片后,何国经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申请去南极的过程。他告诉记者,他申请去南极非常顺利,因为在他之前他们大学有两个博士参加了南极科考,这两个博士在科考队里的出色表现,为他申请去南极铺设了一条平坦大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个去南极参加科考的博士叫姚明旿,是2001年底去参加南极科考的,2002年底,和姚明旿同一专业的博士生张森接替姚明旿也去了南极,而他则是大学里接替张森的第三个去南极参加科考的博士生。
  
  漫长的西风带


  
  西风带,又称暴风圈、盛行西风带,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极易形成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这里常年吹刮偏西风,风速很大。在北纬40—60度之间多为陆地阻隔,海上大风受此阻力,风速相应降低很多;而南纬40—60度之间几乎全部为辽阔海洋所环绕,表层海水受风力的作用,产生了一自西向东的环流。由于常年吹刮西风,这个海区里风大浪高流急,终年浪高在7米以上。航行的船只在这里犹如小球一样,被大浪不断地上下剧烈颠簸,险象环生。
  
  何国经他们这批科考队员2003年12月5日从北京出发,先到澳大利亚。12月8日,再搭乘澳大利亚的极光号极地考察船出发去南极。因为极光号要在西风带里做大洋考察,他们上船后一个星期进入西风带,并在西风带里整整逗留了两个月。何国经说,在西风带里的两个月是最难熬的日子,因为风大浪急,船摇得非常厉害,他们都晕船了。天天晕船,那样的煎熬是无法想象的。
  
  他们整天对着茫茫的大海,对着狂风巨浪,船在巨浪中颠簸着,很多时候乌云压得很低,好像紧压在海面上,压在海浪里,乌云中有一些缝隙,这些缝隙能透出阳光。船在乌云与海浪中穿行,一会儿驶进乌云里,一会儿又暴露在阳光里,这种忽明忽暗的光影变幻就像恐怖片,让人极度惊恐甚至绝望。何国经说,熬到最后他们都以为熬不下去,没有办法去南极了。
  
  当他们终于穿过西风带到达南极时,心中除了激动和兴奋,更有新生的喜悦!
  
  在南极的日日夜夜
  


  
  整整一年的时间,科考队16个队员默默地守着南极从极昼到极夜,再从极夜到极昼的渐变,看日月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交替,并为这些变化做着最忠实的记录,如同一个深情的恋人,用自己的痴情痴心解读他最心爱的人的点点滴滴。
  
  说起在南极的日日夜夜,何国经的眼神里流露的是最缠绵、最深情的爱意。他深情地说:“那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16个人,眼里看到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最安祥恬静的动物,人和自然可以那样的贴近,人真的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为这样的美,因为这样的爱,何国经拍了许多这样的照片。其中企鹅的最多,海豹次之,还有一些鸟类的。在南极企鹅的天敌是海豹和一种飞禽,可我看到他拍的有张照片是一只企鹅站在一只海豹的前面安祥而平静,海豹刚从冰缝里爬上来,直立着身体,正看着前面的企鹅。一对天敌怎么可以这样相安无事?何国经解释说,是因为海豹现在不饿,企鹅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问何国经,在南极极昼的季节,没有黑夜是否习惯?何国经说:“感觉非常好!什么时候天空都是明亮的,那是一种多好的感觉啊!”“不会影响睡眠吗?睡觉时是不是需要戴上眼罩?”我问。何国经说:“不用,房间的窗户都用黑色的纸贴上了,回到房间就等于到了晚上,可以安然入睡。”
  
  在科考队里,最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纯粹友情和真心关爱。因为在南极不用花钱,也无处花钱,大家同吃同住过的是真正共产主义的生活。他们与各国科考站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在南极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南极人这个概念。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人,在南极就是南极人。
  
  在南极有许多难忘的时刻,6月21日是南极人的仲冬节,是南极黑夜最长的一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一点像黄昏一样的阳光。这一天,他们请了俄罗斯的朋友们一起来吃饭,一起过节,大家像过年一样开心快乐!说到俄罗斯的朋友,何国经给记者看了一张俄罗斯东方站的一张照片,图中一个科考队员站在门边向空中泼出一盆开水,水珠瞬间在空中结成了冰块。何国经说:“在-89℃的低温下,开水会在空中结冰。”
  
  滑雪、踢球、游泳
  
  对在玉林出生、长大,在走出玉林前从来不知道冰雪为何物的何国经来说,有一天能在南极滑雪是做梦也不曾想到的事儿!何国经说,南极的雪太美了,雪质太好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滑雪场都无法比拟的!在那么美的冰雪世界里呆一年,不学会滑雪会遗憾终身的!学会滑雪后,在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和其他科考队员一起去痛痛快快地滑雪。有时候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场地,他们会扛上滑雪板走上1至2公里。
  
  何国经喜欢足球,但他没想到他可以在南极踢球,可以在南极踢球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就算是世界超极球星也没有这样的幸运!说起可以在基地前的空地上踢球,何国经显得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他们踢球常常是穿着钢头皮鞋来踢,因为鞋头硬,可以随便踢,怎么样踢都不会伤到脚,觉得自己是铁蹄!
  
  为了玩得更尽兴,他们用推土机硬硬在基地门前推出了一个很标准的足球场。只要不刮风,天气好,他们几乎天天晚上都会在这个球场上踢球。从晚上8时一直踢到11时多,在极昼,天空永远是明亮的,时间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他们就像一群被老天爷特别宠爱的孩子,想踢到什么时候都可以。
  
  从踏上南极的那一天起,何国经和队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在南极游一次泳,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需要耐心等待一个没有风、温度相对较高的天气,这种天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漫长的一年中,这种天气始终没有出现,到后来大家以为不会有机会了,就在这时,这种企盼已久的好天气突然出现了!
  
  那一天天气特别好,气温达到了摄氏7度,没有风,这是老天爷送给大家的一个惊喜,有人提议去游泳,刚在基地过了自己60岁生日的王自磐教授反应最快,他在说完一个好字之后,第一个冲到海边,第一个脱衣下水!何国经和其他队员都被他如此快速的反应惊呆了!这个基地最年长的队员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精力与勇气深深鼓舞着每一个科考队员!
  
  长者的风范
  
  60岁的王自磐,是16个科考队员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是个生物学家,是国际组织的环境官员。他是何国经最钦佩、最敬重的人。何国经说,以前一直认为像“踏实”、“严谨”、“执着”等词汇很虚,很空洞,虽然常常出现在自己的论文里、工作总结中,但并有很具体所指,只是用词而已。自从认识了王教授,这些以前觉得空洞的词汇突然变得非常真实真切又具体,它就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王教授平时的言行中,每一点每一滴都看得真真切切。
  
  王自磐是中山站建站的第一批队员,建站前,他被国家派到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呆了一年,在那儿过冬,积累在南极科考的经验。王自磐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他说他在眼前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中国南极科考的希望!而何国经说,他在王教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优良品德,看到的是人格的力量,长者的风范!
  
  何国经说,王自磐的工作很艰苦,他是环境官员,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行走在各国科考站之间,检查环境,履行职责,一丝不苟。写检查报告客观公正,从不夹私;他是生物学家,在南极科考,他每天背着背包,带上干粮、水、地图和GPS(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出去,一走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他也会带上年轻人一起出去,但他爬山走路都很快,年轻人常常跟不上他!
  
  工作着是美丽的
  
  何国经在南极的工作任务是做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做极光观测。何国经说,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工作,因为极光实在是太美了!在极夜的日子里,只要天气允许,他都要开机工作。这样的观测是连续的,最长时要连续观测16个小时,观测之后再整理和备份观测数据,需要3至4小时,除去吃饭时间基本上24小时都守在观测仪器旁。实在累了困了,就稍微休息一下。但就是睡着的时候也得醒着点,因为在观测时最怕仪器出现故障,要特别小心仔细。
  
  在何国经他们16个科考队员自己拍摄的纪录他们一年南极科考生活的的DVD碟片中,记者看到了美轮美奂的极光。另外,记者还看到了一张太阳轨迹的照片,这张照片在碟片的结尾,那是何国经他们全体科考队员此次南极科考最完美的句号!那一天是极昼,何国经用相机记录了太阳一天的行踪,那是一条挂在湛蓝天空里的由一颗颗璀璨钻石穿起的项链,每一颗钻石就是一个太阳。那一天的太阳,在南极的上空划了一个奇异的令人惊叹的圆圈。
  
  心情日记
  
  何国经知道,此次南极之行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他要把这些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他来说,他经历的每时每刻都是值得记录的。但刚到南极时,他由于太兴奋了,所有的一切都刺激着他的感官,他有点目不暇接,他的心总是无法平静,所以他的日记也写得断断续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在南极停留的时间也在一天天缩短,何国经的心变得矛盾起来,一方面因为思念亲人,他盼着早一点回到亲人身边,另一方面是对南极难以割舍的深情。虽然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但对南极的爱并不会因这样的艰苦而减弱,这爱也包括了爱这些艰难困苦。艰苦是南极一部分,无法分割。
  
  从8月份开始,何国经开始非常认真地写每天的日记,认真地记录自己每天的工作、生活、感受,点点滴滴都不放过,因为他很清楚,今生他不一定再有这样的机会,此刻,南极的分分秒秒都是非常珍贵的。何国经说,当时只是认真地去写日记,并没多想别的。但,当他真的离开南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南极的远去,这些日记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有价值!何国经说,他很庆幸自己写了这些日记,这些日记让他永远保留了对南极最真实,最真切的回忆,每当追忆那一段难忘的经历时,日记就像神奇的显影魔药,让一切都重新清晰。
  
  最重要的是经历过
  
  在南极生活艰苦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其艰苦的程度是没有去过南极的人无法想象的,基地的给养每两年补充一次,平时科考队员们吃的东西都是贮藏食品,不可能有新鲜蔬菜,最耐贮藏的土豆,因为存放时间太长,加上天气干燥,到后来都会变得像面包一样松软,能捏出粉末来。队员们吃的很多食物都是过期的,只要没有霉变就继续吃下去。
  
  南极的天气变化莫测,何国经说南极有她最温柔、最美丽的一面,也有她最凶狠、最暴虐的一面,反差非常巨大。
  
  最难忍受的是寂寞,是与外界的隔绝。在南极只有两样东西保持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一种是短波电话,这种电话声音质量很差,常常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另一种是卫星电话,传送质量比短波好得多,因为距离遥远,声音不同步,通话时因为延时,通话双方的声音常常会打架。这种电话收费昂贵,最高时曾收到每分钟18美元,现在也要每分钟3.5美元。
  
  何国经说在去南极的船上,队员们因为激动和兴奋,话特别多,有经验的人提醒大家,少说一点,更多的话留到南极去说。后来大家才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漫长的一年,空旷的南极,只有16个男人朝夕相处,为了打发寂寞,每个人都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说了数遍,他们重复地讲着自己的故事,重复地听着别人的故事。
  
  虽然有那么多难以想象的艰苦,但在说起南极时,何国经和所有的科考队员一样不提这一面。记者问何国经,在南极呆了一年,回来之后有什么不习惯吗?他说:“没有,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但对自己的人生来说,多了一份奇妙的经历,就像做了一个梦,梦醒了,又回到了人群中,回到了现实的生活里。但对我来说,南极是重要的!这种经历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也许要用我的一生去求证!” (□本报记者 刘红/文 农宝勤 /图)
  
  来源:玉林日报2005年05月11日

上一条:王中林:从陕西走出的欧洲科学院院士
下一条: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幕后英雄的坚实足迹

何国经:参加南极科考的玉林人
发布时间:2008-12-15 16:46:01来源:玉林日报点击:我要评论:


  引子
  
  何国经,27岁,兴业县人,1997年在玉林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后研读物理电子学,现就读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作为南极科考队员,他于2004年至2005年在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考察。
  
  5月1日晚,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何国经将于“五一”期间回玉林,并问我是否有兴趣采访他?当即,我询问了何国经回玉林的具体时间,预约采访。
  
  3日上午8点多钟,我如约来到位于城西开发区的何国经伯父家,采访了何国经……
  


  
  申请去南极
  
  何国经微笑着迎接了记者,并带我们去房间在电脑上看他在南极拍的生活图片,企鹅、海豹、海鸟、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中山站、被厚厚冰层冻结的海面、海面上冰层的裂缝、海豹用锋利牙齿咬开的冰洞等等,所有这些图片都因为是何国经拍的,有何国经的解说而让遥远神秘的南极变得生动具体又真实,仿佛一切都触手可及。
  
  浏览过照片后,何国经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申请去南极的过程。他告诉记者,他申请去南极非常顺利,因为在他之前他们大学有两个博士参加了南极科考,这两个博士在科考队里的出色表现,为他申请去南极铺设了一条平坦大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个去南极参加科考的博士叫姚明旿,是2001年底去参加南极科考的,2002年底,和姚明旿同一专业的博士生张森接替姚明旿也去了南极,而他则是大学里接替张森的第三个去南极参加科考的博士生。
  
  漫长的西风带


  
  西风带,又称暴风圈、盛行西风带,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极易形成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这里常年吹刮偏西风,风速很大。在北纬40—60度之间多为陆地阻隔,海上大风受此阻力,风速相应降低很多;而南纬40—60度之间几乎全部为辽阔海洋所环绕,表层海水受风力的作用,产生了一自西向东的环流。由于常年吹刮西风,这个海区里风大浪高流急,终年浪高在7米以上。航行的船只在这里犹如小球一样,被大浪不断地上下剧烈颠簸,险象环生。
  
  何国经他们这批科考队员2003年12月5日从北京出发,先到澳大利亚。12月8日,再搭乘澳大利亚的极光号极地考察船出发去南极。因为极光号要在西风带里做大洋考察,他们上船后一个星期进入西风带,并在西风带里整整逗留了两个月。何国经说,在西风带里的两个月是最难熬的日子,因为风大浪急,船摇得非常厉害,他们都晕船了。天天晕船,那样的煎熬是无法想象的。
  
  他们整天对着茫茫的大海,对着狂风巨浪,船在巨浪中颠簸着,很多时候乌云压得很低,好像紧压在海面上,压在海浪里,乌云中有一些缝隙,这些缝隙能透出阳光。船在乌云与海浪中穿行,一会儿驶进乌云里,一会儿又暴露在阳光里,这种忽明忽暗的光影变幻就像恐怖片,让人极度惊恐甚至绝望。何国经说,熬到最后他们都以为熬不下去,没有办法去南极了。
  
  当他们终于穿过西风带到达南极时,心中除了激动和兴奋,更有新生的喜悦!
  
  在南极的日日夜夜
  


  
  整整一年的时间,科考队16个队员默默地守着南极从极昼到极夜,再从极夜到极昼的渐变,看日月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交替,并为这些变化做着最忠实的记录,如同一个深情的恋人,用自己的痴情痴心解读他最心爱的人的点点滴滴。
  
  说起在南极的日日夜夜,何国经的眼神里流露的是最缠绵、最深情的爱意。他深情地说:“那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16个人,眼里看到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最安祥恬静的动物,人和自然可以那样的贴近,人真的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为这样的美,因为这样的爱,何国经拍了许多这样的照片。其中企鹅的最多,海豹次之,还有一些鸟类的。在南极企鹅的天敌是海豹和一种飞禽,可我看到他拍的有张照片是一只企鹅站在一只海豹的前面安祥而平静,海豹刚从冰缝里爬上来,直立着身体,正看着前面的企鹅。一对天敌怎么可以这样相安无事?何国经解释说,是因为海豹现在不饿,企鹅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问何国经,在南极极昼的季节,没有黑夜是否习惯?何国经说:“感觉非常好!什么时候天空都是明亮的,那是一种多好的感觉啊!”“不会影响睡眠吗?睡觉时是不是需要戴上眼罩?”我问。何国经说:“不用,房间的窗户都用黑色的纸贴上了,回到房间就等于到了晚上,可以安然入睡。”
  
  在科考队里,最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纯粹友情和真心关爱。因为在南极不用花钱,也无处花钱,大家同吃同住过的是真正共产主义的生活。他们与各国科考站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在南极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南极人这个概念。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人,在南极就是南极人。
  
  在南极有许多难忘的时刻,6月21日是南极人的仲冬节,是南极黑夜最长的一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一点像黄昏一样的阳光。这一天,他们请了俄罗斯的朋友们一起来吃饭,一起过节,大家像过年一样开心快乐!说到俄罗斯的朋友,何国经给记者看了一张俄罗斯东方站的一张照片,图中一个科考队员站在门边向空中泼出一盆开水,水珠瞬间在空中结成了冰块。何国经说:“在-89℃的低温下,开水会在空中结冰。”
  
  滑雪、踢球、游泳
  
  对在玉林出生、长大,在走出玉林前从来不知道冰雪为何物的何国经来说,有一天能在南极滑雪是做梦也不曾想到的事儿!何国经说,南极的雪太美了,雪质太好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滑雪场都无法比拟的!在那么美的冰雪世界里呆一年,不学会滑雪会遗憾终身的!学会滑雪后,在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和其他科考队员一起去痛痛快快地滑雪。有时候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场地,他们会扛上滑雪板走上1至2公里。
  
  何国经喜欢足球,但他没想到他可以在南极踢球,可以在南极踢球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就算是世界超极球星也没有这样的幸运!说起可以在基地前的空地上踢球,何国经显得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他们踢球常常是穿着钢头皮鞋来踢,因为鞋头硬,可以随便踢,怎么样踢都不会伤到脚,觉得自己是铁蹄!
  
  为了玩得更尽兴,他们用推土机硬硬在基地门前推出了一个很标准的足球场。只要不刮风,天气好,他们几乎天天晚上都会在这个球场上踢球。从晚上8时一直踢到11时多,在极昼,天空永远是明亮的,时间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他们就像一群被老天爷特别宠爱的孩子,想踢到什么时候都可以。
  
  从踏上南极的那一天起,何国经和队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在南极游一次泳,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需要耐心等待一个没有风、温度相对较高的天气,这种天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漫长的一年中,这种天气始终没有出现,到后来大家以为不会有机会了,就在这时,这种企盼已久的好天气突然出现了!
  
  那一天天气特别好,气温达到了摄氏7度,没有风,这是老天爷送给大家的一个惊喜,有人提议去游泳,刚在基地过了自己60岁生日的王自磐教授反应最快,他在说完一个好字之后,第一个冲到海边,第一个脱衣下水!何国经和其他队员都被他如此快速的反应惊呆了!这个基地最年长的队员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精力与勇气深深鼓舞着每一个科考队员!
  
  长者的风范
  
  60岁的王自磐,是16个科考队员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是个生物学家,是国际组织的环境官员。他是何国经最钦佩、最敬重的人。何国经说,以前一直认为像“踏实”、“严谨”、“执着”等词汇很虚,很空洞,虽然常常出现在自己的论文里、工作总结中,但并有很具体所指,只是用词而已。自从认识了王教授,这些以前觉得空洞的词汇突然变得非常真实真切又具体,它就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王教授平时的言行中,每一点每一滴都看得真真切切。
  
  王自磐是中山站建站的第一批队员,建站前,他被国家派到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呆了一年,在那儿过冬,积累在南极科考的经验。王自磐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他说他在眼前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中国南极科考的希望!而何国经说,他在王教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优良品德,看到的是人格的力量,长者的风范!
  
  何国经说,王自磐的工作很艰苦,他是环境官员,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行走在各国科考站之间,检查环境,履行职责,一丝不苟。写检查报告客观公正,从不夹私;他是生物学家,在南极科考,他每天背着背包,带上干粮、水、地图和GPS(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出去,一走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他也会带上年轻人一起出去,但他爬山走路都很快,年轻人常常跟不上他!
  
  工作着是美丽的
  
  何国经在南极的工作任务是做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做极光观测。何国经说,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工作,因为极光实在是太美了!在极夜的日子里,只要天气允许,他都要开机工作。这样的观测是连续的,最长时要连续观测16个小时,观测之后再整理和备份观测数据,需要3至4小时,除去吃饭时间基本上24小时都守在观测仪器旁。实在累了困了,就稍微休息一下。但就是睡着的时候也得醒着点,因为在观测时最怕仪器出现故障,要特别小心仔细。
  
  在何国经他们16个科考队员自己拍摄的纪录他们一年南极科考生活的的DVD碟片中,记者看到了美轮美奂的极光。另外,记者还看到了一张太阳轨迹的照片,这张照片在碟片的结尾,那是何国经他们全体科考队员此次南极科考最完美的句号!那一天是极昼,何国经用相机记录了太阳一天的行踪,那是一条挂在湛蓝天空里的由一颗颗璀璨钻石穿起的项链,每一颗钻石就是一个太阳。那一天的太阳,在南极的上空划了一个奇异的令人惊叹的圆圈。
  
  心情日记
  
  何国经知道,此次南极之行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他要把这些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他来说,他经历的每时每刻都是值得记录的。但刚到南极时,他由于太兴奋了,所有的一切都刺激着他的感官,他有点目不暇接,他的心总是无法平静,所以他的日记也写得断断续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在南极停留的时间也在一天天缩短,何国经的心变得矛盾起来,一方面因为思念亲人,他盼着早一点回到亲人身边,另一方面是对南极难以割舍的深情。虽然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但对南极的爱并不会因这样的艰苦而减弱,这爱也包括了爱这些艰难困苦。艰苦是南极一部分,无法分割。
  
  从8月份开始,何国经开始非常认真地写每天的日记,认真地记录自己每天的工作、生活、感受,点点滴滴都不放过,因为他很清楚,今生他不一定再有这样的机会,此刻,南极的分分秒秒都是非常珍贵的。何国经说,当时只是认真地去写日记,并没多想别的。但,当他真的离开南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南极的远去,这些日记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有价值!何国经说,他很庆幸自己写了这些日记,这些日记让他永远保留了对南极最真实,最真切的回忆,每当追忆那一段难忘的经历时,日记就像神奇的显影魔药,让一切都重新清晰。
  
  最重要的是经历过
  
  在南极生活艰苦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其艰苦的程度是没有去过南极的人无法想象的,基地的给养每两年补充一次,平时科考队员们吃的东西都是贮藏食品,不可能有新鲜蔬菜,最耐贮藏的土豆,因为存放时间太长,加上天气干燥,到后来都会变得像面包一样松软,能捏出粉末来。队员们吃的很多食物都是过期的,只要没有霉变就继续吃下去。
  
  南极的天气变化莫测,何国经说南极有她最温柔、最美丽的一面,也有她最凶狠、最暴虐的一面,反差非常巨大。
  
  最难忍受的是寂寞,是与外界的隔绝。在南极只有两样东西保持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一种是短波电话,这种电话声音质量很差,常常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另一种是卫星电话,传送质量比短波好得多,因为距离遥远,声音不同步,通话时因为延时,通话双方的声音常常会打架。这种电话收费昂贵,最高时曾收到每分钟18美元,现在也要每分钟3.5美元。
  
  何国经说在去南极的船上,队员们因为激动和兴奋,话特别多,有经验的人提醒大家,少说一点,更多的话留到南极去说。后来大家才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漫长的一年,空旷的南极,只有16个男人朝夕相处,为了打发寂寞,每个人都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说了数遍,他们重复地讲着自己的故事,重复地听着别人的故事。
  
  虽然有那么多难以想象的艰苦,但在说起南极时,何国经和所有的科考队员一样不提这一面。记者问何国经,在南极呆了一年,回来之后有什么不习惯吗?他说:“没有,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但对自己的人生来说,多了一份奇妙的经历,就像做了一个梦,梦醒了,又回到了人群中,回到了现实的生活里。但对我来说,南极是重要的!这种经历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也许要用我的一生去求证!” (□本报记者 刘红/文 农宝勤 /图)
  
  来源:玉林日报2005年05月11日

责任编辑:佟玉琢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