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校友故事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幕后英雄的坚实足迹
时间:2008-12-15 16:44:36来源:中国航天报点击:

  2003年10月16日,凝聚着无数航天人智慧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亿万人民的期盼下平安着陆。来不及洗去征尘,身经百战的飞船研制队伍马上投入了新的战斗,拉开了神舟六号研制工作的序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副总师杨宏就是载人航天工程这支幕后英雄队伍中一名领军人。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神舟六号载有两名航天员飞行多天,航天员还要进入轨道舱工作、生活。另外,神舟五号成功后,飞船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都换上了年轻人,技术队伍也以年轻人为主。这虽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加了新的压力。带领这样一支新生的力量,要加倍付出心血。自担任神舟六号主管副总师后,杨宏就暗自下了决心:“神舟六号必须超过神舟五号,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成功后仅半个月,杨宏就被任命为神舟六号主管副总师。摆在他面前的神舟六号研制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两人多天的飞行是最大的考验,需要解决航天员在轨飞行生存环境的所有技术难题;航天员配置物品的增加、飞行任务变化带来的飞船资源矛盾需要解决;技术状态变化带来的设计更改,新增试验设备的技术攻关,队伍新老交替带来的经验不足等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从不言败的杨宏在神舟六号面前一如既往地展示大将风范。他过五关斩六将,不断向“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迈进。有人说英雄的故事是一个神话,杨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那是用他的心血铸就的成功。
  
  杨宏带领全部由年轻人组成的神舟六号项目组,首先从项目策划开始,制定了神舟六号研制技术流程,把千头万绪的工作梳理成一条主线、多条辅线,把神舟六号从研制到发射直至返回的全过程所有工作全部列出来,找出薄弱环节、短线项目和难点项目,一一制定了保障措施。
  
  杨宏亲自主持了神舟六号飞船的总体方案设计。为了确保质量,他明确提出了质量工作重心前移的质量方针,并带领大家到全国各地的主要协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他到车间与技术人员面对面地交流、到档案室调阅相关资料,考核总体的技术要求是否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检查关键单位的生产控制是否到位,并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他尽快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整体的情况了如指掌。
  
  神舟六号飞船乘坐的两名航天员,要进入轨道舱生活和工作多天。航天员相关的设备要成倍增加、轨道舱科学试验设备的变化等等,均对神舟六号飞船提出了优化设计需求。为解决系统优化问题,杨宏坚持深入有效载荷研制单位和航天员系统、组织方案修改,对每一项技术指标、参数均进行详细的论证,解决了方案设计中的大量难题。新增试验设备技术新、难度大,杨宏带领有关专家深入研制一线达数十次,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攻克了方案设计、试验、元器件等难关。
  
  无论是在航天城、总装测试厂房内,还是在大型试验现场、专业实验室内,经常能看到杨宏勤奋的身影。在飞船发射场,杨宏身兼数职,不辞劳苦地主持发射场飞船系统技术工作。正是他这样的务实、稳健、细致的工作作风,影响和带动了“神舟”研制队伍,使“神舟”飞船技术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可靠性、安全性不断提高,13个分系统、643台设备、40万条语句、82个软件、10万多只元器件无一差错。杨宏的细抓严抓,带出了坚不可摧的“神六”研制队伍;杨宏的肯干实干,设计了近乎完美的载人飞船。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兑现着“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承诺。
  
  保成功必须脚踏实地
  
  飞船刚刚起步的时候,谁都没干过,谁也不会干。作为载人航天队伍的一员,面对一片空白的新型研制项目,杨宏笑称他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天,400多台设备在大厅摊开,准备用电缆连接起来。杨宏做起了“女红”一样精细的工作,要制定出八万多电缆连接点的对应表,且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错。如果正负级接反了,全部设备就可能被烧毁;如果400多台设备联调不通,就意味着飞船的设计方案不能通过。杨宏深感肩负担子的沉重。
  
  杨宏以坚强的毅力赶走了这只“拦路虎”。他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先搁置起来,等弄明白了再进行批处理。就这样,他们将一个个设备像搭积木一样搭了起来。此时的杨宏已是好几周没有离开试验场地了,睡觉几乎成了他唯一的享受。
  
  为了提高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件产品都不能带隐患上船。“将质量控制重心前移”,这是研制人员采取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一次,飞船的温度继电器在上海出了问题,杨宏一定要亲临排除故障的现场。厂家远在贵州遵义的一个大山里,他当晚7点多从北京乘车,下火车后又坐汽车走了170多公里的盘山路,随后又步行了17公里的山路才到了厂家。刚下车,来不及赶走旅途的疲惫,他就赶到第一现场。经查明,原来是清洗工艺不好,接触点有残留酒精。要知道这样会导致通电后打火炭化,绝缘下降。由于他的准确定位,不到24个小时便解决了问题返回北京,而在这期间他只睡了4个小时。
  
  “飞船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运动健儿身挂金牌为国争光,杨宏只是一名工程师,但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赢得了荣誉,这是无形的奖牌,同样是为国争光。
  
  2004年3月,日本电气通信学会邀请杨宏到东京工业大学做主题演讲。演讲主题有两个:一是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一是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路者。
  
  日本人出全资请人参加学会几乎从来没有,且把中国安排在第一个,可见对中国的尊重与重视,杨宏得到这个邀请是相当振奋的。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多小时的英文演讲,却遭到非议。日方认为杨宏英语说得那么流利,定是在国外学习过。他当时就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培养的,我的母校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这样说,起因于当时外国舆论说我们是抄袭国外的先进技术,杨宏巧妙“借题发挥”为祖国挽回了名誉,“飞船也是我们自己造的,也是土生土长的!”
  
  一些偏激的论调也被他当场驳回。有人发问:为什么中国14名宇航员没有考虑一名女宇航员?中国的政策是歧视女性,一个不尊重女性的国家是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杨宏冷静面对,坦诚的态度令全场信服。他说:“我们第一批14名宇航员考虑的都是男性,是出于技术上有难度,并不是说我们歧视女性。女性航天员的上天问题,我们会尽快提到日程上来。”一名工程师以外交家的口才说服了对手,学会结束时,连美国火星探路设计者也对杨宏赞赏有加。

  
  “我只是一名飞船设计师”
  
  英雄征战沙场,为的是称雄天下、为世人所知。杨宏在神舟六号的研制中所做的贡献不胜枚举,但我们看到的只是航天员的光辉形象。身为幕后英雄,杨宏心理平衡吗?
  
  “杨利伟不愧是一位英雄,” 杨宏由衷地说。是的,杨利伟拿生命做代价,为祖国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谁都没有底,所以他回来后得到这么多的荣誉也不为过。”特别是杨利伟在指挥员发出倒计时口令时,他能庄重地行一军礼,在升空的瞬间,他的心率由原来的76下仅上升到82下,“我很佩服他。”正所谓英雄惜英雄。
  
  “我觉得无所谓”,荣誉面前杨宏淡然地说,“我就是个设计师,我就是要把幕后的本职工作做好”。杨宏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样让飞船更可靠、更安全;做宣传时杨宏想到的也不是自己,而是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队伍。
  
  可幕后英雄的辛酸几人能知?工作繁忙使得为人子的杨宏不能膝前尽孝,在“神舟三号”飞船的排故工作中,他甚至没赶上见母亲撒手人寰时的最后一面。他只记得临去发射场时母亲叮嘱的话:“别想我的病,好好工作”。世上最爱杨宏的那个人去了,这成为他一生永远抹不去的痛。为人领导的杨宏时时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拿进工作区换工作服这件小事来说,从来不敢马虎。“我们要形成一个严谨的工作作风,要给年轻人带好头。”为人夫的杨宏,已经好几年没有休假。妻子有埋怨,可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仍在默默地帮助、他支持他。妻子评价道:“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一个认真的人,一个事业心特别强的人。”也许他们之间缺少浪漫的事,但世上最浪漫的莫过于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杨宏要在生活上工作上扮演诸多角色,不可能每样都很成功,就如领导在他母亲去世时给他的评价:“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神舟六号的成功,很多人会认为杨宏的头顶上又多了一道光环,其实“神舟”的每一次成功,脚踏实地的杨宏只是当作又完成了一项任务。“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我不是新闻人物,也不想成名,更不想当英雄。”
  
  杨宏知道,“神舟”的路还很长,成功以后的神舟六号最应做的是总结,今后怎么克服弊病,使效率更高、质量更可靠。比如,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一级对一级负责”,每一级把每一级的工作做好,问题就不会带到整船上。
  
  也许对于杨宏来说,神舟六号成功后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睡上一觉。特别是5、6两个月以来,每天朝8晚8地工作,周六周日基本上就没有休息过。从不叫苦叫累的杨宏有自己的想法,笑称“我的创新思维又来了”。他认为,未来的飞船研制工作应缩短研制周期,让研制人员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正常的工作生活制度。
  
  “与天斗其乐无穷”。杨宏将继续迈着坚实的脚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期望,带领自己的攻关团队,让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向着更高、更远、更强的方向翱翔。(作者 伍宣)

上一条:何国经:参加南极科考的玉林人
下一条:计算机学院学生李凤洲勇救落水青年

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幕后英雄的坚实足迹
发布时间:2008-12-15 16:44:36来源:中国航天报点击:我要评论:

  2003年10月16日,凝聚着无数航天人智慧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亿万人民的期盼下平安着陆。来不及洗去征尘,身经百战的飞船研制队伍马上投入了新的战斗,拉开了神舟六号研制工作的序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副总师杨宏就是载人航天工程这支幕后英雄队伍中一名领军人。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神舟六号载有两名航天员飞行多天,航天员还要进入轨道舱工作、生活。另外,神舟五号成功后,飞船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都换上了年轻人,技术队伍也以年轻人为主。这虽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加了新的压力。带领这样一支新生的力量,要加倍付出心血。自担任神舟六号主管副总师后,杨宏就暗自下了决心:“神舟六号必须超过神舟五号,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成功后仅半个月,杨宏就被任命为神舟六号主管副总师。摆在他面前的神舟六号研制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两人多天的飞行是最大的考验,需要解决航天员在轨飞行生存环境的所有技术难题;航天员配置物品的增加、飞行任务变化带来的飞船资源矛盾需要解决;技术状态变化带来的设计更改,新增试验设备的技术攻关,队伍新老交替带来的经验不足等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从不言败的杨宏在神舟六号面前一如既往地展示大将风范。他过五关斩六将,不断向“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迈进。有人说英雄的故事是一个神话,杨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那是用他的心血铸就的成功。
  
  杨宏带领全部由年轻人组成的神舟六号项目组,首先从项目策划开始,制定了神舟六号研制技术流程,把千头万绪的工作梳理成一条主线、多条辅线,把神舟六号从研制到发射直至返回的全过程所有工作全部列出来,找出薄弱环节、短线项目和难点项目,一一制定了保障措施。
  
  杨宏亲自主持了神舟六号飞船的总体方案设计。为了确保质量,他明确提出了质量工作重心前移的质量方针,并带领大家到全国各地的主要协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他到车间与技术人员面对面地交流、到档案室调阅相关资料,考核总体的技术要求是否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检查关键单位的生产控制是否到位,并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他尽快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整体的情况了如指掌。
  
  神舟六号飞船乘坐的两名航天员,要进入轨道舱生活和工作多天。航天员相关的设备要成倍增加、轨道舱科学试验设备的变化等等,均对神舟六号飞船提出了优化设计需求。为解决系统优化问题,杨宏坚持深入有效载荷研制单位和航天员系统、组织方案修改,对每一项技术指标、参数均进行详细的论证,解决了方案设计中的大量难题。新增试验设备技术新、难度大,杨宏带领有关专家深入研制一线达数十次,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攻克了方案设计、试验、元器件等难关。
  
  无论是在航天城、总装测试厂房内,还是在大型试验现场、专业实验室内,经常能看到杨宏勤奋的身影。在飞船发射场,杨宏身兼数职,不辞劳苦地主持发射场飞船系统技术工作。正是他这样的务实、稳健、细致的工作作风,影响和带动了“神舟”研制队伍,使“神舟”飞船技术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可靠性、安全性不断提高,13个分系统、643台设备、40万条语句、82个软件、10万多只元器件无一差错。杨宏的细抓严抓,带出了坚不可摧的“神六”研制队伍;杨宏的肯干实干,设计了近乎完美的载人飞船。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兑现着“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承诺。
  
  保成功必须脚踏实地
  
  飞船刚刚起步的时候,谁都没干过,谁也不会干。作为载人航天队伍的一员,面对一片空白的新型研制项目,杨宏笑称他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天,400多台设备在大厅摊开,准备用电缆连接起来。杨宏做起了“女红”一样精细的工作,要制定出八万多电缆连接点的对应表,且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错。如果正负级接反了,全部设备就可能被烧毁;如果400多台设备联调不通,就意味着飞船的设计方案不能通过。杨宏深感肩负担子的沉重。
  
  杨宏以坚强的毅力赶走了这只“拦路虎”。他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先搁置起来,等弄明白了再进行批处理。就这样,他们将一个个设备像搭积木一样搭了起来。此时的杨宏已是好几周没有离开试验场地了,睡觉几乎成了他唯一的享受。
  
  为了提高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件产品都不能带隐患上船。“将质量控制重心前移”,这是研制人员采取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一次,飞船的温度继电器在上海出了问题,杨宏一定要亲临排除故障的现场。厂家远在贵州遵义的一个大山里,他当晚7点多从北京乘车,下火车后又坐汽车走了170多公里的盘山路,随后又步行了17公里的山路才到了厂家。刚下车,来不及赶走旅途的疲惫,他就赶到第一现场。经查明,原来是清洗工艺不好,接触点有残留酒精。要知道这样会导致通电后打火炭化,绝缘下降。由于他的准确定位,不到24个小时便解决了问题返回北京,而在这期间他只睡了4个小时。
  
  “飞船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运动健儿身挂金牌为国争光,杨宏只是一名工程师,但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赢得了荣誉,这是无形的奖牌,同样是为国争光。
  
  2004年3月,日本电气通信学会邀请杨宏到东京工业大学做主题演讲。演讲主题有两个:一是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一是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路者。
  
  日本人出全资请人参加学会几乎从来没有,且把中国安排在第一个,可见对中国的尊重与重视,杨宏得到这个邀请是相当振奋的。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多小时的英文演讲,却遭到非议。日方认为杨宏英语说得那么流利,定是在国外学习过。他当时就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培养的,我的母校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这样说,起因于当时外国舆论说我们是抄袭国外的先进技术,杨宏巧妙“借题发挥”为祖国挽回了名誉,“飞船也是我们自己造的,也是土生土长的!”
  
  一些偏激的论调也被他当场驳回。有人发问:为什么中国14名宇航员没有考虑一名女宇航员?中国的政策是歧视女性,一个不尊重女性的国家是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杨宏冷静面对,坦诚的态度令全场信服。他说:“我们第一批14名宇航员考虑的都是男性,是出于技术上有难度,并不是说我们歧视女性。女性航天员的上天问题,我们会尽快提到日程上来。”一名工程师以外交家的口才说服了对手,学会结束时,连美国火星探路设计者也对杨宏赞赏有加。

  
  “我只是一名飞船设计师”
  
  英雄征战沙场,为的是称雄天下、为世人所知。杨宏在神舟六号的研制中所做的贡献不胜枚举,但我们看到的只是航天员的光辉形象。身为幕后英雄,杨宏心理平衡吗?
  
  “杨利伟不愧是一位英雄,” 杨宏由衷地说。是的,杨利伟拿生命做代价,为祖国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谁都没有底,所以他回来后得到这么多的荣誉也不为过。”特别是杨利伟在指挥员发出倒计时口令时,他能庄重地行一军礼,在升空的瞬间,他的心率由原来的76下仅上升到82下,“我很佩服他。”正所谓英雄惜英雄。
  
  “我觉得无所谓”,荣誉面前杨宏淡然地说,“我就是个设计师,我就是要把幕后的本职工作做好”。杨宏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样让飞船更可靠、更安全;做宣传时杨宏想到的也不是自己,而是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队伍。
  
  可幕后英雄的辛酸几人能知?工作繁忙使得为人子的杨宏不能膝前尽孝,在“神舟三号”飞船的排故工作中,他甚至没赶上见母亲撒手人寰时的最后一面。他只记得临去发射场时母亲叮嘱的话:“别想我的病,好好工作”。世上最爱杨宏的那个人去了,这成为他一生永远抹不去的痛。为人领导的杨宏时时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拿进工作区换工作服这件小事来说,从来不敢马虎。“我们要形成一个严谨的工作作风,要给年轻人带好头。”为人夫的杨宏,已经好几年没有休假。妻子有埋怨,可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仍在默默地帮助、他支持他。妻子评价道:“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一个认真的人,一个事业心特别强的人。”也许他们之间缺少浪漫的事,但世上最浪漫的莫过于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杨宏要在生活上工作上扮演诸多角色,不可能每样都很成功,就如领导在他母亲去世时给他的评价:“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神舟六号的成功,很多人会认为杨宏的头顶上又多了一道光环,其实“神舟”的每一次成功,脚踏实地的杨宏只是当作又完成了一项任务。“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我不是新闻人物,也不想成名,更不想当英雄。”
  
  杨宏知道,“神舟”的路还很长,成功以后的神舟六号最应做的是总结,今后怎么克服弊病,使效率更高、质量更可靠。比如,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一级对一级负责”,每一级把每一级的工作做好,问题就不会带到整船上。
  
  也许对于杨宏来说,神舟六号成功后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睡上一觉。特别是5、6两个月以来,每天朝8晚8地工作,周六周日基本上就没有休息过。从不叫苦叫累的杨宏有自己的想法,笑称“我的创新思维又来了”。他认为,未来的飞船研制工作应缩短研制周期,让研制人员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正常的工作生活制度。
  
  “与天斗其乐无穷”。杨宏将继续迈着坚实的脚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期望,带领自己的攻关团队,让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向着更高、更远、更强的方向翱翔。(作者 伍宣)
责任编辑:佟玉琢
本月热点